VOL:期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坚持,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尤其是,将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作为职业一直坚持。
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把一门手艺,坚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很少了。
每个人,从踏入社会,开始做事赚钱的那刻起,就代表自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为了维持自己现阶段的生活水平,或为了过上期望的生活而努力。
“匠”、“匠人”,是以前对于手艺人的称呼。在手艺人里面,“匠”是属于中坚力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职业:木匠、石匠、鞋匠、裁缝匠、泥水匠,包括几乎消失了的铁匠等职业,都是属于“匠人”。“匠”是一个带技术含量的称谓。现在,我们很少用“匠”来称呼手艺人了,大多都会喊声‘老师’。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之中,有很多职业,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慢慢消失。那些正逐渐消失的职业,也是我们城市发展的见证。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见证过城市发展的职业,正慢慢被别的方式取代,正逐渐消失。
比如板板车夫,比如裁缝师傅,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补鞋匠。
作为普通老百姓,刚买的鞋子,没穿几次,跟底就坏掉了。扔了吧,真的很可惜,因为除了跟底或者装饰物,其他都很好。
以前的衣服或鞋子,很多人都会穿很久,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衣服或者鞋子,没有人会穿到破了或完全坏了才扔。甚至有的朋友鞋子买来穿那么两次,只要鞋跟底有磨损,就不会要了。
说实话,我也想过那样的生活,可实力不允许。
在泸州小市老城区,上码头五复街口子这里,有一个存在了20多年的补鞋摊。
这个正在忙活的笑呵呵的师傅,就是这个补鞋摊的摊主。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个补鞋摊都一如既往地存在。摊主手艺好,收费便宜。
五复街很多已经搬离了的老城区居民,会从很远的地方坐车回来,她(他)们专门到这里:补鞋、修伞、换拐杖头.....顺便和补鞋的师傅聊聊天。
作为“补鞋大军”中的一员。我也常去找这个师傅修鞋,倒不是我勤俭节约,只是因为穷。
今天,我又来了。地上的这双平底鞋,某宝上买的。价格便宜,上脚走路很舒适。穿了几次,人造水钻的蝴蝶结也没坏,就是有点掉胶了。为了避免它“报废”,又得掏钱买新的。我把它送来这个补鞋摊。
一大早,人就很多。
等待解决问题的队伍里,我排在第五个。
其实,说句老实话,补鞋,真的是门技术活。一个技术好的补鞋师傅,不是单纯地补好鞋,还要求补完以后鞋子的美观。
王木木去的时候,摊主正在处理的,是一个过路阿姨的雨伞。阿姨老觉得她的雨伞撑开的时候有点活动。
“给我两分钟。”摊主一边检查,一边说:“我把伞架给你固定一下,以后就不得活动了”
摊主对伞架进行固定,果然很快就处理好了。甚至,连阿姨描述的话都还没说完。
“这就好了啊?好多钱喃?”
“好了,一块钱。”
阿姨原地撑伞,抖动试了几下,乐呵呵地付钱。
她同行的老公掏出一支烟,递给补鞋师傅:“谢谢了啊。”
补鞋师傅接过烟,顺手放在墙边水管的盖子上,继续工作。
补伞的阿姨挽着她老公的手,撑伞走了,过马路的时候,停了一下,站在路中间说:“我老觉得还是有点活动。”
补鞋师傅有点“不满”地回答:“我说你20多岁的人了哦,年纪八轻的,伞修没修好都整不归一。”
阿姨楞了一下,然后大声笑着走了。周围的人也笑了。
排在第三位的大姐,把装鞋子的塑料袋扔在地上:“我先去买菜,等哈儿回来拿,把跟底给我换了,对了,不要换太好了的哈。”
补鞋师傅抬头:“你扯得很安,我这里的鞋跟底,就没得质量差的。”
大姐转身解释:“我的意思是,不要给我换材料最好的。”
大家都笑了。
大姐的这双高跟鞋,鞋面还好,就是鞋跟磨损严重,补鞋师傅先把已经坏掉的鞋跟底拔出,
再拿到一旁的机器上对跟底进行打磨,然后从工具箱找出匹配的鞋跟底,仔细修补,订好。
做完这一切,又拿出刷子把鞋子已经磨花白的地方,全部上色,整个鞋跟到鞋跟底统一上了一遍色,换好跟底后的高跟鞋,现在看起来,就跟新买的一样漂亮。
问师傅后得知,那位大姐的鞋,这样的换法,工费材料费加在一起,才10块钱。
只花10块钱,就救活了一双价值几百的高跟鞋。
到我的时候,补鞋师傅看到我:“又来了哇?这回修啥子安?”
我递上自己的鞋:“老师,你认得我了啊?”
“咋个认不得嘛,最先在我这里修鞋的那哈儿,你还是个小姑娘,现在变大姑娘了。”
补鞋师傅这话,乐的我合不拢嘴。我最初在这里补鞋,起码是20年前了,会说话的人,就是不一样。
旁边等候的另一位阿姨笑了:“我住得远,今天也是专门坐车过来补鞋的。一直在这里补,习惯了。”
“这种鞋子穿起舒服,贴脚,走路不累。”补鞋师傅一边仔细检查我鞋子上的蝴蝶结,然后把补鞋机子的线穿好。再把鞋子上的蝴蝶结扒开,一层一层用机子仔细地固定。一边对我说:“这回,我给你固定来,随便你走路咋个踢,这个蝴蝶结都不得掉。”
在师傅用剪刀修剪完蝴蝶结上的线头后,我接过补好的鞋子:“谢谢,老师,我的好多钱?”
“两块。”
两块钱,他又救活了我的一双鞋。
我付钱的时候,补鞋师傅对一旁等候的阿姨说:“把你的拿过来。”
阿姨一边拿,一边抱怨:“今天等弄(弄:这么)久,都中午了。”
“那有啥办法安?要不?把晌午(午饭)吃了走哇?”补鞋师傅一脸的严肃。
怎么可能?等候的阿姨也被逗乐了。
每个来这个补鞋摊的顾客,只要随便和摊主摆几句,走得时候都是乐呵呵的。
这个补鞋摊的师傅,除了手艺精湛,收费便宜。会说话,可能也是大家愿意常来的原因吧?
能够一边修鞋,一边怼人,还能把每个顾客都怼得乐呵呵,也是门技术活儿哈。
PS:
《凡人凡事》是自媒体号“你好泸州”的原创栏目。
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拍摄记录
记录发生在您身边的人和事
关于泸州的短篇小说
平凡且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