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 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肩周炎的表现1.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根治的原则和目的必需是消掉堆积过多的 、消掉炎症,提高自身的血氧浓度,才会达到标本兼治。根据肩周炎的不同阶段,可试用以下方法治疗:一、急性期
1.为炎症期,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炎症初期,肩部疼痛难忍,常有日轻夜重的特点。在急性期应减少运动,充分休息。剧烈活动不利于炎症吸收,反而会加重炎症渗出,造成日后更广泛的关节粘连。
2.急性期治疗应以消炎止痛为主,外用消瘀散积的药物,如应用活络酒以止痛消炎散积。也可结合理疗如中频、电针治疗。
二、粘连期与恢复期
1.粘连期以疼痛减轻,而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如不能上举,常影响日常生活;恢复期:是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开始恢复至完全恢复的阶段。
2.粘连期与恢复期的治疗以推拿、按摩、特别是功能锻练为主。
功能锻练开始时间为粘连期,是防止关节粘连的 时期。功能锻练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关节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功能锻练方法
1、背墙外旋(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蚂蚁爬树——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 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4、越头摸耳——患者屈肘,手指从患侧耳朵向上,越过头顶去摸健侧耳朵,或从前额经头顶摸脑后部,反复进行。
5、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 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6、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 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也可做越头摸耳的动作。
7、梳头擦汗——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或做梳头动作。
8、枕手展肘——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9、弯腰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10、搁手压肩——将患侧手搁在与肩关节等高的物体上,用健侧手按压患肩部,一按一松,反复进行。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每个动作为8×8拍,即每个动作做8拍,反复8次。只要能坚持,必能收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