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组织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多发生于50岁左右,故有人称它为“五十肩”。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肩部受风寒所致,便称它为“漏肩风”。又因为患病后常见肩关节僵硬,不能活动,好像冻结了一样,所以又叫它“冻结肩”、“肩凝证”,形容得十分贴切。
发病特点为慢性发病,病程较长。初期为炎症期,肩部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睡觉时常因肩部怕压而特定卧位,翻身困难。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疗不当,将逐渐发展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呈冻结状,影响日常生活,吃饭穿衣,洗脸梳头均感困难,更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肌肉也可萎缩,患者极为痛苦。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鸡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应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肿痛明显的早期,宜适当限制肩关节的活动;肿痛消减的后期,应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配合药物治疗。我科治疗肩周炎是以推拿手法治疗为主、配合中医传统疗法、结合现代物理治疗以及指导患者主动的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
1、推拿手法治疗
常规手法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期宜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为主;慢性期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
取穴及部位::肩井、肩内陵、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及肩臂部。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弹拨法、拔伸法、摇法、搓法、扳法等。
操作方法
(一)松解放松法:病人取坐位(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一指禅推法推肩部前、中、后三条线5分钟左右。一手施滚法于肩部操作,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配合肩关节上举、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被动运动,10分钟左右。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二)解痉止痛法:接上势,用点压、按揉手法依次点压、按揉肩井、肩内陵、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酸胀为度,对有粘连部位或痛点施弹拨手法,以解痉止痛,剥离粘连。
(三)运动关节法:接上势,施肩关节摇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再作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内旋的扳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四)舒筋活血法:接上势,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围,然后牵拉提抖上肢,最后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3-5遍,以放松肩臂,达到舒筋活血作用。
施手法后,可在肩部进行湿热敷或中药熏洗,待疼痛缓解后,逐步有计划的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特色手法治疗:肩关节轴向拔伸手法治疗肩周炎,该手法是我科长期在临床中治疗肩周炎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色手法,该手法对肩关节的粘连松解,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优于常规手法操作,并且该手法在松解黏连的过程中对比常规手法操作患者痛苦较轻,因此乐于被患者接受.
2、改良中药热奄包治疗:主要作用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缓解症状,是肩周炎治疗过程一种必不可少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改疗法也是我科的特色疗法之一。
3、辅助治疗,包括常规的物理治疗操作,包括三维微波治疗、中频脉冲治疗、超声波治疗等。
4、导引功法锻炼
弯腰旋肩:弯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肩运动。
手指爬墙:面对墙壁,双手指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
抱颈后伸:双手十指交叉,抱住颈部,双肘尽力后伸。
扶栏下蹲:一手扶握栏杆或窗台、桌沿,身体侧立,缓缓下蹲,使肩关节外展。
毛巾擦背: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两头,健肢向上拉毛巾,带动患肢屈肘内旋。此动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
身后拉手:患侧上肢后伸,以健侧手握住患侧的手腕部做被动的后伸牵拉,改善患肩的后伸功能。
注意事项
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
运用手法要轻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损伤。
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过度劳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回文章顶部,点“中科盛元中医研究院”进行订阅。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