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生命的探问》封面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他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出生于苏里南帕拉马里博。
年,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公务员,母亲是犹太教徒,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家境一般。
年,弗兰克尔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岁)
年,他见到了崇拜已久的弗洛伊德。
年-年间,弗兰克尔在维也纳及其他城市组建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心理咨询中心,并向大学的精神病治疗中心提供服务。
年,弗兰克尔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25岁)
年,弗兰克尔接管了一家专门针对自杀妇女的精神治疗病房。
年,从事神经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治疗。
年,德国入侵奥地利。他们全家人被纳粹逮捕,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妻子均死于纳粹的迫害。(33岁)
年,弗兰克尔被美国陆军解救。战争结束后,弗兰克尔一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40岁)
年,弗兰克尔获得哲学博士学位。(43岁)
年,弗兰克尔创办奥地利心理治疗协会并任主席。之后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直到年。
年,他的朋友和家人设立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研究院。正是因为在集中营的悲痛经历,弗兰克尔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弗兰克尔67岁考取了飞行员驾驶证,80岁还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年离世,享年92岁。
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关于“我们”
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在于:发现一个能让人忍受任何情境且可以继续坚持的理由,并希望借此使个人的生活更充实且能证明个人的存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首先,要有行动,比如创造一件作品,无论是艺术还是爱的劳动,创造一些比我们存在的时间更长并且会持续产生影响的东西。其次,要认识到,意义可以在欣赏自然、艺术品或仅仅是热爱他人中找到。
我们不仅仅是在表现最基本的人性,我们也应该承认:追求幸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其实痛苦本身,也具有它的意义。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不仅是在学会如何去成长,其实也在学会如何好好的与之前的那个自己告别。
二、“自我”是人类的核心
之前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认识自我,他开始思索,当一切都被夺走时,人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那便是与“自我”的相遇。
与自己挣扎一段时间后,突然间的某个时刻,才想起,我们是不是好久都没有停下来过,好好与自己相遇了。而“与自我相遇”常常与不适的感情联系在一起,这有时令人难以承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成长为那个心中更好的自己。
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别无选择时,“与自我相遇”才具有价值。
弗兰克尔发现,“精神上放纵自己,让自己堕落……会导致肉体的衰败”。这位擅长全面思考的心理学家研究并发现了构成当代变态心理学药物的核心与现代心理肿瘤学的研究现状:失去“自我能力”的人很容易出现免疫系统缺陷,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下降,也更容易身患肿瘤等疾病。
三、现代医学的客观性与人性
任何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囚犯都知道,“在任何地点,都有一个看不见的人在以各种方式观察他”。
虽然我们不至于被别人一整天的观察着,但是在自我的潜意识里面,不免的会感受到阵阵压力,无论是你的上级,还是在你所处群体中的每个人,好像他们都准备着要去评价你一番,你工作做完了没有?这件事情做得怎么样了?你也会因此而陷入到这种被自我和他人支配的恐惧中,久而久之,便盲目的失去了自我,然后从“盲”便成了“茫然”,然后就真的被你自己关进了自己的一个集中营,你也被你自己观察着。然而,这一切,其实你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要去承受这些。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通过人际交往赢得自我,发展自我,保卫自我,这才是最具现代性的思想。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盐一样,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味,而这也会让我们活得更加有意义一些。赫贝尔说:“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能去做某件事的机会!”并且打了败仗’这一表述不应该存在于我们的世界观之中。参与战斗本身才最重要。”
四、十字实验
集中营心理类型的特点是:受痛苦折磨的人在冷漠的情感状态与应激性情感状态之间摇摆不定。具体的特点是:一会儿感到极度的满足与快乐,一会儿又陷入深深的绝望。换句话说,他陷入了欣喜与悲伤的无限循环中。
然而,真正能决定这种情绪的变化的,正是我们自身的选择。
这里我只探讨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从相同的观察“材料”中,我得出了与乌提兹相反的结论:我们所处的集中营里的囚犯绝不是在外部压迫下,将内心发展导向为带有显著精神障碍倾向的典型集中营囚犯。相反,他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保持着一种自由,一种人类适应命运、适应环境的自由。例如,集中营里不乏有人能够克服自己的冷漠,压制自己的应激性,最终运用自己的能力以不同的方式做事,而不仅仅像被认为的那样被迫以某种方式做事。即便这些人能够从他那里带走其他一切,这种内在能力,这种真正的自由也是其他人无法从囚犯身上带走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但这种自由会保留下来。就算被允许留下来的眼镜被一拳重击打碎了,就算有一天他被迫用自己的腰带换一片面包,最终连所剩无几的几样财物也没有了。他也还有自由,自由会伴随他,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即便一个人落入了集中营心理学,他也有逃脱环境压制和影响的自由,他也可以抵制规则,不被规则统治,远离它们而不是盲目地遵循。换句话说,退化的人的确曾经拥有这样的自由,只不过他放弃了,放弃了对自由的使用权,他是自愿放弃的!这样,他其实也放弃了自己,抛弃了自我和自己的本质。从精神层面上说,他让自己倒下了。
那么,我们要问,这种退化是从何时开始的?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允许自己在精神上倒下的?答案一定是:从他失去内在信念开始!这种信念可以有两种存在形式:对未来的信念或对永恒的信念。后者是对某一群体而言——这些人不需要对未来抱有信念,他们的未来在极乐世界
因此,不管这类人是否对未来有期待,不管他们是否还会有未来,或者不管他们是否能活着走出集中营,他们都会屹立不倒。
尼采说过:“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发生的事。”
如果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若不行,就接受自己的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