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防治导引功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无菌性炎症。因其发病年龄多在五十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因肩周炎的不同发展时期,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并有不同的命名,可分为以下三期:
1.初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是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滑囊等软组织的长期慢性劳损,以及退行性无菌性炎症,或创伤反应性炎症而引起,故又称“炎症期”。受风着凉是本症的发病诱因,故中医称此期为“漏肩风”。
2.中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的活动受限,可产生前屈,抬举、外展、后伸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是因肩关节周围的某些肌肉韧带,筋膜滑囊的粘连而引起,故又称“粘连期”。中医称此期为“肩凝症”。
3.后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强直僵硬固定于下垂姿式。是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滑囊广泛的粘连所致,犹如冻结,故又称“冻结期”。中医称此期为“冻结肩”。
肩周炎是人体进入中老年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初期多表现为肩部肌肉酸沉疼痛,使不上劲。其发病原因,大多认为是由于人体进入中老年之后,体内免疫机能发生改变,加之肩部长期活动引起的软组织慢性劳损,致使肩周某些肌肉筋膜滑囊产生退行性炎症反应,或遭受创伤及风寒侵袭等而诱发。此期若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或因怕疼而减少了肩部的活动,久之则形成肩部肌肉筋膜滑囊的粘连,而发展为中期,产生活动受限。若仍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和活动锻炼,久而久之则肩周肌肉筋膜滑囊全部粘连,而变得强直僵硬,甚至萎缩,而发展成后期。此时治疗则颇棘手。
但是,肩周炎的自愈能力是很强的,大部分患者,在初期通过活动锻炼可不治自愈。中后期患者,虽有粘连,通过适当的治疗,配合功能锻炼,大多取得较好效果。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两三年之后,均可缓解症状或自愈。现将肩周炎的防治导引功法介绍于下:
第一式起式(预备活动)
立定站直,挺胸收腹,目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宁神静虑,调匀呼吸,全身放松,定神片刻(图11)。
第二式原地踏步
承上式,作原地踏步走,开始踏步及摆动两臂宜轻,逐惭加重。踏步抬腿及两臂摆动幅度均逐渐加大,至两臂摆动高过头顶,约一分钟后,再逐渐缩小减轻,直至停止(图12)。
第三式摆臂甩手
承上式,左足向左跨出半步,双腿略屈,左右摆动上身,并带动双肩及双臂也随之摆动,由轻逐渐加重,直至两手之甩动尽量触及对侧肩头约一分钟,再由重转轻,直至停止(图13)。
第四式抡臂摸肩
承上式,先用右手尽力抡起,摸触左肩胛;再用左手尽力抡起,摸触右肩胛,反复交替抡摸十余次。抡臂时一手摸肩,另手摸背(图14)。
第五式强拉硬弓
承上式,双臂上举,同时左腿向左前方迈出半步屈膝,右腿挺直,呈弓箭步。右手握住左手食中环三指,用力牵向右拉3~5次。然后转身,换成右腿屈膝,左腿挺直的弓箭步,左手握住右手食中环三指,用力向左牵拉3~5次。左右反复作三至五遍(图15)。
第六式倒背纤板
承上式,收回左腿站直,双手伸向背后,左手握住右手食中环三指,用力向左牵拉3~5次。然后换成右手握住左手食中环三指,用力向右牵拉3~5次。左右反复做三至五遍(图16)。
第七式双开扉门
承上式,双手呈半握拳,从腋下由外后方向内前方绕过,变拳为掌,指尖向上,提至胸前向前推出。两手向两侧分开,再从腋下绕过,提至胸前,再向前推出,如此反复十余遍(图17、18)。
第八式双手托天
承上式,双手从外上向内下绕过至胸前,两手腕相对,两手掌左右展开,并用力向上托举,高过头顶,在头顶上方分开。再经外上方向内下方绕至胸前,再向上托举过顶,如此反复十余遍(图19、20)。
第九式双手捞月
承上式,双手向外展开落下,同时弯腰,双手直落至双足前方,状如从水中捞月之势,再伸腰立直,同时双手提至跟前,状如观月之势。双手再向外展开落下,同时弯腰捞月,再伸腰立直,同时双手提至眼前。如此反复十余遍(图21、22)。
第十式手摇纺车
承上式,双手自然落下,左手叉腰,右臂屈肘半握拳,向外旋转十余圈,再向内旋转十余圈,如纺棉花状。然后再换右手叉腰,左臂屈肘半握拳,向外旋转十余圈,再向内旋转十余圈,左右反复三至五遍(图23)。
第十一式风轮自转
承上式,左手叉腰,右臂伸直,右手握拳,右臂抡起,向前大幅度抡转十余圈,再向后抡转十余圈。然后,换成右手叉腰,左手握拳,左臂伸直向前抡转十余圈,再向后抡转十余圈,如此左右交替反复抡转三至五遍(图24)。
第十二式双手拂面
承上式,原地踏步一分钟,双手搓掌,逐渐加快,至手掌发热,按抚面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做三至五遍(图25),即可结束。
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宣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