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文采飞扬,富有内蕴]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重庆考生
#中考满分作文#
生命是短暂的,这是对于有形的生命而言,无论是彪炳千秋的伟人,还是遗臭万年的奸臣。但生命又是永恒的,这是基于无形的生命而言,不管他是千年前修建阿房宫的匠人,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
消逝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逝的是历史文明残留下来的精神力量,它常常昭示着历史的力量,生命的价值。
——题记
宏大、辉煌、凝重……
这便是兵马俑武士们带给我的强烈感受。
漫步在佣坑道旁,只见在近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秦俑用它写实的身躯直观地再现着当年秦军列阵的宏大场面。数不清的武士,呼啸着的战马,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这的确是世界的奇迹。
望着那一张张生动的脸庞,历史与现实不断交替辉映在我脑中,我的思绪回到了千年之前。
战国末年,战乱频繁,风烟四起,生灵涂炭。在这乱世之中,一位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帝王诞生了,他便是这些武士的统率——秦始皇。十年争战,一统中华,开天辟地,功载千秋。极大的成功之后,生性怕死的秦始皇,率百宫群臣到泰山封禅、自己亲自下东海猎鲸、远洋求药,不一而足。五次巡游,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劳民伤财只为了寻找一颗长生不老的丹药。可惜最具讽刺的是,正值壮年的秦始皇竟然死在了他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如此伟大的帝王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历史好像在跟秦始皇开玩笑,在他死去十几年后,由他亲手建立起的秦帝国也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走向灭亡。回溯浩瀚的历史长河,秦始皇只不过如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的仅是记忆中几许稍纵即逝的光痕。
阳光穿过博物馆的玻璃洒在兵马俑坑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放眼望去,武士们依然威武地挺立着,已然是千年前的姿态。他们神情凝重,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虽然历经风与火的洗礼,他们手中的兵器早已不见,他们的色彩也早已褪去;但浑然木讷哪能掩藏住他们内里丰厚的历史沉淀,粗粝本色又怎能否定他们曾经的璀璨多彩。啊,兵马俑!多少年来,你们承受着泥土的重压,忍受着千年的水蚀,厉经着火烧的磨炼,但你们硬是挺直了身板,撑开了头上的一片土泥,重现在世人面前。你们用泥塑的身躯震惊着我们,你们用永恒的精神震撼了世界。而秦始皇呢?到底没有长寿,终究还是化为了一堆尘土,风一吹,便烟消云散,他所能留下的不过是史记上的模糊画面和一段短暂的辉煌历史。可你们却让生命永恒,因为你们融进了当年塑造你们泥身时秦人的鲜血,你们是秦人精神的化身,你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夕阳西下,蓦然然回首,夕阳的余辉洒在兵俑的身上,似乎每一个沉默的兵俑身后都隐藏了一个远古的故事,似乎每一副金色的铠甲下面都蕴含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然后,兵俑们苏醒了,他们向人们诠释着生命与永恒的定义……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涵咏不已的有才气的考场佳作。很难相信这是一篇出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手的散文。文笔老练之极,思想深厚之极,语言精美之极。文章意蕴丰厚,语言清丽脱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本文作者有较为深厚的文史知识做底,娴熟老道的语言表达,不人云亦云的创新思维,写下的文字自然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出彩文章。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融,思想的翅膀在个性化语言的指引下抵达“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沉默坚韧的兵马俑”的内心,幻化出意蕴无穷而充满美感的文字,读来真是令人击节称赞。
[看点:文词雅致,句式整齐]
石城记
常州一考生
南京,六朝古都,经纶沧桑的历史给了它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岁月经沉淀洗礼,留下显赫二字——石城。好个坚刚不谀,千锤万凿的石城!
南京雨花台石碑林立,人身临其境,备感铿锵之气。但无论沧颜鹤发或韶华青年,都以肃穆的眼神注视那彰显的数字,方直士兵的轮廓。继而被携迈入记忆深渊。石城,付出了血洗的代价,才接受着历史公正的鉴定;付出了毁灭的屈辱,才接受着亿万炎黄儿女痛定思痛,不忘国耻的豪壮之情。
再去游览中山陵,这个沉睡着中华民族之父的地方。竖在身前的是石制牌坊,遂然入目的是谡谡青松,踏在脚下的是坚硬的石阶。背后的青山作帷幕,“三民”光辉照着脚下的路,不禁让人肃然傲然,噤若寒蝉却内心澎湃。石城,付出了炮火的摧残,战争的肆虐,此时此刻,才接受着世人的万般宠爱,万般敬仰,接受着兰薰桂郁之都的称号!
脱下沉重的心情外衣,夫子庙那万众同乐的热闹场景,让人如脱笼之鹄,步履放达。这里店铺繁密,商品琳琅满目,通衢小巷交互错杂,游人摩肩接踵。船桨破水声,鸟儿呢喃声,小贩叫卖声,和鞋跟与石路的碰击声,天籁人籁,汇成一体,好像演奏会。外国友人,四方来客对面食,灯笼的好奇,小孩提着冰糖葫芦的情景,会成为赏心悦目的画。在这儿,石城付出了它宽大的胸襟,接受着万人的笑靥。
石城一行,让我穿越了古今,回目了历史,让感情升华起伏。而石城透露着的内涵,更让我疑悟,接受和付出入等臂天平,多放接受之石少放付出之石,得到的只有不平衡。
[得分点品评]
这篇文章以“石头城”为中心,选择几个典型场景作为思维的联想点,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思考。从而揭示出“付出与接收”的哲理内涵。考生思路之独特,思想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借鉴了古文的风格,用词造句颇费心思,文词雅致,句式整齐,读之口舌生香,酣畅淋漓。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