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心流”,送你这本书的电子书
静语
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事,少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愿每个爱生活之人,在各自的年龄里,展现出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这是静菇凉的第83篇文章
全文约字
阅读约5分钟
《心流》这本书看了有一段时间,但最近才静下来整理读书笔记。今天把其中最核心的收获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我找到了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方法。
心流一词这两年越来越被大家熟知,这本书是这么定义的:心流是一种最优体验,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或忘记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心流不是开心快乐那样简单,而且一种为了某个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时,愉悦、喜悦的状态。
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能有一种掌控感,是一种自己能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是我们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就像,对于孩子而言,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时,他感受到了一种自我的力量,一种掌控世界的感觉。
似乎只要我集中注意力,集中意识去做,我就可以做好。集中注意力时,意识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1
这本书总结了心流的构成因素。
1.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也就是有挑战但通过努力又能完成的事情。
我觉得这件事小朋友很懂,就像我家4岁的小侄女,很喜欢玩“大人追她”的游戏。一旦感觉大人快追上了,她就跑得更快。
但如果看到我们大人不想追了,她又会跑回来离我们近一点,让我们觉得追上她很容易。一来一回,这样的游戏才好玩。
所以,如果一份工作太容易完成,很没挑战很无趣。但努力好久都完不成,也很挫败,当然也无趣。
2.全神贯注。
这是最优体验最普遍、最清晰的特征。有时候写文章很顺畅时,整个人都专注在其中,屋外有什么声响,自己也没察觉到。
3.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
目标和回馈是一体的。有目标,我们才有行动努力的方向,去做了才会有回馈。而得到回馈的我们,才更有信心继续朝目标努力。
嗑瓜子算是回馈最快的事情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吃到瓜子米,瓜子送到嘴里一嗑,就吃到瓜子米了。于是我们忍不住又拿起第二颗瓜子。
之前认识一个外科医生,他说每次做完手术都有成就感,因为目标很明确,就是把坏东西清除掉,把伤口缝合完好。手术做的结果,就是即时的反馈。
4.我们能深入而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即当我们专注于某一活动,处于心流状态时,注意力都在这件事上,所有其他杂念和焦虑烦恼等,都闯不进来。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个同学,她很会做饭,也很享受做饭。她经常说,对她来说,做饭是一个很治愈的过程。
我想,她做饭一定是一个心流的过程,专注于其中,日常生活的烦恼都抛之脑后。我也很有幸吃到她做的饭,确实是美味呢。
5.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注意力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使意识更有秩序,集中于一个活动,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
我们也能在活动中感觉到,自己可以很好地控制这个活动,似乎也能去控制其他事,有能力去做好更多的事。
6.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心流状态下,进入“忘我”状态,似乎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但心流体验结束后,自己能在在刚才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很好地控制和完成活动,自我存在的感觉、自我价值感又会变得更强烈。
所以当我们能做好一件事时,会觉得自己特别棒。这一点似乎是对上面两点的总结。
7.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相信有过心流体验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专注工作、写文章或练习瑜伽时,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
有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只过去几分钟,却感觉过了很久一样。可能在做一个很难的事情时,会有后者这样的感觉。
总之,心流活动中,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跟传统时钟记录的时间几乎没有关联。更多的是我们在心流活动中体验到的感觉。
这些元素结合,形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就是心流的体验。
2
知道了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实践起来。就以最近在练习的瑜伽为例。
虽然我对瑜伽这项运动挺感兴趣的,前两年还考了个瑜伽教练证,明白了瑜伽运动的原理,但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而且有时候急于求成,总觉得没什么进步,兴趣逐渐淡了很多,练习也越来越少。
虽然知道了瑜伽练习的原理,知道建立根基、正确地发力、呼吸、专注等重要性,即使是完全正确地去练习,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外在的明显变化.
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很难收到明显的反馈,就容易放弃。因为瑜伽本身就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运动。
事实上,除了外在一些明显的反馈,如瘦了,背直了,腿细了,臀翘了。
其实还有很多内在反馈,比如,体验一呼一吸带给身体的感受是什么,带着呼吸进行体式是什么感受,不同部位发力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专注于身体的感受时,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小反馈。比如,昨天练习完,感觉到身体的觉知更敏锐了。今天练习完,感觉肩颈很轻松,没有像之前一样启动斜方肌等等。
每次练习完都有反馈,我们就感觉很有收获,也体验到瑜伽运动的乐趣,就越来越期待每次的练习了,而不是仅仅为了瘦和美,靠着单薄的意志力被迫练习。
最近我才领悟到这一点,也想起来当时我的瑜伽老师说的,建议我们把每次练习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原来这些细微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及时反馈,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当我们在感受身体的感受时,整个人也就专注在这项运动里。专注、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技巧,加上即时反馈,有了这些因素,就很容易产生心流。
确实,这段时间我更容易做到每天练习一小时瑜伽,除非外出时间较长。
看这张图,从6月初到现在40多天,除了6月后半个月,回老家没有练习,剩下20多天基本都有连续练习着。这次细细体会每次的微小反馈,就感觉到每次练习都有很多收获。
像我左边肩部有肩周炎,只要启动斜方肌,肩部用力,肩周炎就会复发。但是这段时间练习基本没有。同时,昨天惊喜地发现,我的手臂已经开始有肌肉了。
瑜伽是一项出成果比较慢的运动。就像打猎与播种,外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前者几小时或几天就有成果,而后者则需要好几个月才能看到效果。
那么,像后者这种出成果比较慢的工作,就要学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可反馈的点,让这些点激励我们继续向前,同时不断想方法继续调整与优化。
所以,要想做好一件事,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就尽可能设计一个能产生心流的活动。那怎么设计呢?
读完这本书,我的理解就是,确立目标、培养技巧、即时反馈、目标与技巧相匹配。
3
再举一个常规的例子来说明。
一天,我们看到别人打羽毛球挺有意思的,自己也想要学会打羽毛球。那么,学会打羽毛球就是这个目标。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要去学会如何发力,各种打法,还有体力和反应训练等。也可以说,把目标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为了完成小目标,我们应该学会或具备哪些技巧呢?
有的人很快就学会了一些不同的打法,但有的人可能在动作发力上都做不好,所以,这时正确地发力这个技巧,是最先需要学会的。或者说,学会正确发力,是眼前最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学会正确用力后,发球水平如何,接球数量如何等等,就是反馈。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正确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