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些资料,带大家更多的了解手工皮鞋。第一篇是老生常谈,基本上每个写皮鞋内容的自媒体号都会发过的内容:关于手工皮鞋的构造。
即使我们最终不会成为一名鞋匠或者业内人士,但了解一下每天穿在脚上的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而且,这能帮助我们在买鞋和穿鞋上避坑并获得一些日常知识。
补充一点,严格来说,以下名词解释仅针对男士手工皮鞋。
剖面图
内包头(又被称包头、港宝)
用牛颈肩部的皮制成,是一块厚度为1.7~2毫米的皮件。它的形状依鞋的款式而定,安放在鞋面与内里之间。内包头不仅使得鞋头外形美观,还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支撑,避免鞋头因行走或者潮湿而发生变形,同时还有保护脚趾的作用。
鞋面革
一般用铬鞣革制成。不过关于皮革面料,选择就很多了,可以慢慢聊。
内里
铺设在鞋面内部的一层植鞣革。内里直接与脚部接触,因此要特别柔软和透气。
立面补强
使用与鞋面革相同的皮革,安放在鞋面和内里的夹层中、前包头和后包跟之间的位置(也就是穿鞋之后脚的内外侧的位置)。它是窄的皮块,起到防止鞋面革延展、加固鞋子两侧的作用。
沿条
是一条平均长60厘米、宽2厘米、厚3毫米的皮(子)条。它作为整个鞋子的结构支撑,将鞋面、内底和外底连接在一起。
外底(大底)
鞋子直接与地面接触的表面(优雅轻便的鞋子大底厚度一般为5毫米,粗犷厚重的鞋子大底会相应厚一些)。
内底
内底是一层厚2.5~3.5毫米的皮革(取决于鞋子所需的坚固度),鞋子组装于其上。一般来说,它常被一层柔软的内里皮(鞋垫)所覆盖。
软木填心(软木填充层)
用来填补沿条形成的空腔,在行走时赋予鞋底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
剖面图
钩心
大约长10厘米、宽1.5厘米的钢制弹簧片,安放在沿条与底间的空腔中,从1/2后跟的位置延伸到前脚掌横弓(鞋底的这一部位也被称为“鞋胫”或者“鞋腰")。钩心的形状与弧度一致,在行走时可起到支撑脚部的作用,并防止鞋跟不稳。
跟片
鞋跟由2~4块结实的底革相叠制成,这些皮块被称为跟片。
外跟片
鞋跟最外层的皮革,直接与地面接触。
橡胶跟片
粘贴在外跟片之上的一片厚度约为6毫米的结实的滑橡胶片。
后掌垫皮
一条宽2厘米、厚3毫米的皮(子)条,钉在内底和外底之间,既补全了沿条,支撑了外底,又可以作为鞋跟的基础。线缝鞋中,垫皮由木钉固定,双线缝鞋中则使用缝线固定。
鞋垫
一块覆盖在内底之上的柔软皮革,穿鞋时与脚直接接触。按照客户的意愿,鞋垫可以覆盖整个内底,也可以覆盖3/4或者1/4(后跟位置)内底。
后包跟
内包跟是一块补强皮片,位于左右两块后帮在脚后跟的相接处,作为鞋跟的延续,可使脚在鞋中不易滑动。外包跟则使用与鞋面革相同的皮革,覆盖在鞋面上,从外部遮挡住两块后帮的接缝。它既可以是窄条状,也可以配合鞋跟的形状设计成较大的块状。
男士手工皮鞋的主要结构部件就是这些了,每天,我们的双脚被包裹在这套复杂的装置中超过8小时以上,所以它在外观和功能上展现出来的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我们的舒适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