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因劳损、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除外骨质本身疾患者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有“冻结肩”、“五十肩”、“肩凝症”、“漏肩风”之称。传统中医属于“痹症”范畴。
本病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可能有轻微外伤史,过度劳累或感受寒冷的病史,发病缓慢、无全身症状,局部亦无红肿热等症状,亦有因为颈椎病而继发颈性肩
周炎者。多与老年人体弱、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骨失于濡养有关,加上劳损、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致使经脉不通、气血凝滞、外邪郁结,筋肉挛缩,活动受限。严重者则可能软组织萎缩粘连,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
临床表现:本病初起以疼痛为主,属炎症瘀滞期,局部充血、肿胀、缺血痉挛、纤维变性或疤痕形成。继为冻结僵凝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部疼痛性质为酸痛、钝痛,肩关节外展上举时疼痛加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到同侧上臂、前臂,甚至颈、枕部,夜间疼痛加重。肩关节运动功能障
碍,以肩关节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运动受限最严重。故患者不能梳头,穿衣伸袖困难。晚期多伴有三角肌萎缩。X线检查一般骨质无异常改变,个别可见肱骨大结节骨皮质硬化及大小结节部海绵质骨萎缩。关节囊造影可见关节囊有粘连现象。
一、推拿治法
推拿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良好的作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手法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用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疼痛,肌痉挛。另一类是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囊粘连等。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推拿法:用拇指指腹或大小鱼际于病变部位按压、推拨,或用拇指与余四指配合将肌肉拿起反复操作多次。
(2)理筋手法:患者正坐,术者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做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5~6次,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各5~6次,然后按摩肩前、肩后及肩外侧。继之,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手,做牵引、抖动和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者作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
(3)拿捏手法适用于关节粘连或纤维化。按照患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做相应的活动,用力由轻到重,范围由小到大,反复操作多次,必要时用摇法(抓握前臂,另一只手固定肩关节,从前向后行摇法,幅度逐渐增加)、滾法(适用于三角肌及冈上肌,5-10分钟即可)、抖法,有利于粘连的松解。
二、拔罐治法
取穴:肩外俞、肩髃、臑俞。
方法:患者坐位或侧卧位(患肩在上),用内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挟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烧一下再抽出,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穴位上,即可吸住)置罐于穴位上,留罐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本法具有祛风、行气、活血作用,结合其他疗法效果显著,且简单易行。
三、肩周炎患者平时生活注意事项
1、应注意多休息,保持起居寒暖,避免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居住,避免风扇直吹肩部。凡活动要养成防伤习惯,如推、拉、托等动作时,防止用力过猛,中年以后病人活动时要注意防止过快、过量。
2、药消除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练功活动,增进疗效。
3、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
4、多做肩部功能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推荐几个“肩周炎操”:
(1)肩外旋:屈肘90°端拳贴身,拳心向上,肘尖作力支点(站立靠墙、仰卧靠床、坐靠背椅),作内外摆动。
(2)肩上举:仰卧或靠背椅练习,两手相嵌或不相嵌,利用肢体重量加上地心引力,使患肢手臂举过头顶,用健肢带动患肢更易收效。
(3)肩外展:双臂伸直向侧方平举,然后向上方举动,一次手心向上,一次手心向下,反复练习数十次。
(4)擦汗:屈肘,翻臂肘尖朝上,做肘向前额擦汗动作,反复数十次。
(5)爬墙:双臂伸直上举,胸部靠墙,双手掌面扶墙,患肩手指摸到的高度做好标记,逐步向上移动,每日循序渐进。
(6)展旋:患臂伸直外展平举,然后向后下方弧形旋转,反复练习数十次。
(7)施行以上方法时,常引起局部不同程度的疼痛,要向患者解释,注意用力适度,以能忍受为宜。
想了解更多更养生之道吗?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