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迁徙客我只医院事件

北京中科曝光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154116.html

Hello大家好,我是爱管闲事的东北人柱子哥。这是我的第九篇文章。医院做肺部CT遇到了一个东北阿姨,被儿子和媳妇在诊室门口数落“就你事多,做个增强CT有什么可怕的,我还要上班呢你快点吧别墨迹了。”我想聊聊这些来大城市投奔子女来带孩子、就医、做家务的小城父母,作为大城市的老年移民,他们融入新生活并不容易。就医,就更不容易了。(我只是医院事件)

大图放在最前面:

寂寞迁徙客

唐爸唐妈(我的公婆)退休了就从老家北上来上海照顾我们了。

每次为了省钱也为了带行李方便,都坐最慢的火车,20个小时卧铺睡一觉,找个周末,可能方便我们接站的时间来上海。

每次下火车两个人比进城打工带铺盖卷还狼狈,背、拽、拖、拉、扛20只土鸡土鸭、20公斤茶油、几斤腊肉干豆角米粉,和自己一点点行李,踉踉跄跄气喘吁吁的艰难出站。

唐爸每次都要说,“我又来上海打工了。”

还真是打工,逐渐脱离老家的社交圈,住进鸟笼子,在子女成年之后,自己终于退休自由了,又开始了以子女为重心的生活。

老家的牌友以为他来上海享清福了,小区的老头们有一搭没一搭并不熟,我和老唐之前工作忙也觉得爸妈闲在家里没事并不需要额外关心。

其实不是的。

我在家养病的这段时间,真切的,体会了父母异地为家的寂寞生活。

老人们五六点钟起床,为了赶上菜场出摊,坐公交车去不同的地方买肉买菜买水果,反反复复在不同菜场比价很多次,完全不熟悉上海的两个人为了节约而“勤俭”,按图索骥买东西。不会用导航软件的时候,要张口用方言问人,用本本记下来。

九十点钟回到家里洗衣晾被,简单的午饭后小睡一会,打扫房间,零零碎碎做很多不被察觉的家务。

两三点钟,为了节约桶装纯净水的钱,乘公交车去附近的小区打直饮水。

下午四点钟开始关心上班的我们要不要回家吃晚饭,解冻食材,不停地看表,总是要尽力做到到家就菜上桌,一分钟不凉着。我们经常晃点或者磨磨叽叽,八点钟到家吃饭的时候,老人已经饿过头了不想吃了,四个小时里一直全身心的只烧饭、等我们回家,完全不做别的事情。

八点半吃完饭随便看看新闻和电视剧,把第二天清早的早饭准备好,开着电视浅浅入睡。

晚上睡眠不好,起夜很多次。

老人的24小时,稍微,不那么丰富多彩。对于没有形成固定爱好的老人,如广场舞啊打牌啊等社区活动,时间过得很慢。

下班回家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可能也觉得累,只是看电视捣手机,和老人,并没有许多话说。

周末更是,我们要和朋友们聚会,老人可能自己在家呆一天。

久而久之,总觉得老人就是应该在家的,很多事就是应该他们做的,而明明,冷落了他们那么多。

有一次,我们给家里装了家用摄像头,偶然打开手机看爸妈下午在干嘛,发现,唐爸,只是呆呆的坐在沙发上很久很久,什么也没做。

老人看病多烦心

前几天听一个东北同事讲起他的爸爸(简称木叔叔),父母来上海带孩子后,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木阿姨以前在单位也是叱诧风云,他们单位的人都不相信她能带孩子。木叔叔在北京也是经常作为合唱团成员登上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在上海,只能参加街镇老年合唱团,参加区的比赛了。

再厉害的父母们过了65岁,都开始急转直下的衰老了。

迁徙到子女身边的生活里,一个屋檐下,冲突多的是:消费观不同、固执己见、迷信伪科学、对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时代不熟悉。

还有,对一些默认规则的不熟悉。

比如,在老家的熟人社会,看病可能多是托人,不习惯排队、不习惯长时间等待、不习惯连B超这样的检查都要约到下一周、不习惯网上预约、不习惯诊区签到。

而这些不习惯,会让不熟悉的老人有挫折感,进而害怕看病、反感医生、担心麻烦子女,甚至,隐瞒疾病。

二月末的时候,我发现唐爸在家里走路踉跄了一下,再加上他一边的手臂僵硬不能弯回到后背去,我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逞强说自己是肩周炎,不肯去看病,一直拖着。

我觉得是同一侧的手和脚,就算是睡觉姿势不对压迫了一侧,也不至于缓了几天还不好。

好在我治疗期间没有上班,医院的骨科,看了三次门诊,开了一堆骨科药,没有效果。

医院门诊大楼等电梯的长队

唐爸跑了几医院就不耐烦了,要求回老家的时候再看,有医保很方便。

我担心是心血管疾病,中风之类的,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专科、血管内科、心脏内科,按照检查预约时间的长短,医院比较怎样能早些做上脑部核磁共振。

彻底把唐爸搞崩溃了。

怎么一个小毛病要跑这么久呢?

后来所有的检查做完挂了专家号去问诊,诊室人多到爆炸,医院蹲着,等轮到我们的时候,老人已经彻底累了没耐心了。虽说有固定的预约时段,但是前面的就诊患者没结束、也有检查后复诊给医生看结果的,迟迟没有排到他。终于把所有报告拿给医生看的时候,唐爸就一直嘟囔地说自己明明没事、检查都没有问题、就是肩周炎而已。

医生打断他,说:我需要看片子,你说症状和哪里难受就好,不要自己下判断。

虽然诊室乌泱泱,医生还是坚持看了原始的片子而不是机器读的报告,在一处非常隐蔽的椎动脉死角发现了一个2/3狭窄的斑块。

只是多给了医生30秒认真读片的时间,我们终于找到了病因。

如果一直忽视,没有意识到卒中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一个我自己遇到的事。医院例行护理输液港和做血常规,去血液科门诊开个检查,到我预约的时间段了,和我一起排在门口的一个姐姐光速地冲进诊室,急吼吼地和医生说了很多,急躁中带着哭腔。我等了半小时了不耐烦了,等这个姐姐走出诊室之前我差点去找护士台理论排号了。

后来,医生告诉我,她是急性白血病病人的家属,病人大出血在急诊抢救,家属过来开检查和定方案。

我马上不响了。

所有血液病病人都知道这是天大的、要命的、迫在眉睫的大事。

医院的事情,我不是想开地图炮说60岁的的东北老乡闹事,我只是想说:

不要动不动就说“庸医该死”“医生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医生肯定是优先给有钱有势的人看病,我们老百姓的命不值钱”这种话。

哪个行业都有害群之马,但绝不至于给整个救死扶伤的行业扣上这样的帽子。

整体来说,在中国这样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医生收入和职业付出不匹配、医生严重过劳、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愿意憋尿、饿肚子看门诊加号的医生,非常伟大。

我的命,和无数我的癌症病友的命,就是在医生可能挤出来的10秒20秒时间里,捡回来的。

异地看病,辗转各处,不熟悉一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就诊安排,难免反感、烦躁、焦虑。

可是,不该失去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

我们是老龄社会的共同体

前阵子京东事件热议的时候,我一直想吐槽资本家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但是,忍住了。

“家里有负担的人”说的是谁呢?

是所有80后90后独生子女的两代人么?

明明是大环境决定的“养儿防老”,一般的上班族怎么做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呢?

医院,去看看,多少老人,多少外地老人。

就像我在这篇文章中父母在,远游心难安提到的,老人独自看病的过程是十分辛酸的。

过去两个月,我去参加了临终关怀和老年照护的一些培训,更加觉得,就像我们不愿意错过孩子的童年一样,也不要错过父母的老年。父母可能比我们需要他们更多地需要我们。

图为近两个月参加的一些安宁疗护讲座

在更好地陪老人就诊之余,我觉得我们子女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可以为老人做的。我根据几年来和老人的共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整理一些观点,供参考:

1.注重常见老年高危疾病:心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症、骨折;

2.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器官保养:牙齿、眼睛、耳朵、皮肤;

3.提高老人生活便利的软件学习:公共交通、日常生鲜网购、天气预报等。

结语

父母老了老了还要背井离乡来到我们身边真的非常不容易。

无论一个屋檐下有多少生活矛盾,一家人过日子,我们还是有义务让老人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和医疗。

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为人处事的规则一样,我们也要帮父母慢慢熟悉自己衰老的身体,学会保养自己的健康。朋友圈伪科学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能够改善的日常。不去破坏医疗秩序,是其中一项。

一只柱柱柱柱子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yy/6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