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骨手法用于正骨的诊断中,手法有着6层境

摸骨手法用于正骨的诊断中,

手法有着6层境界你到第几层呢?

正骨手法:

摸骨手法常用在正骨初始的诊断中,在手法医学中,我们一直结合着日常的调理实践,在领悟学习中。我们也是和大家一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反反复复的也经历过模糊和清晰、感悟、实践,好几个阶段。现将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整理分享。手法的实践操作分为六个境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了解技术的层级,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一层境界

为普通的中医手法,教科书中的方法。在手法医学领域里,谁都是从不会开始学起,所以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或者进正规医学院学习,或者跟家里人祖传学习,或者在家自学视频和书本的解剖、推拿、正骨知识,或者去参加一些学习班。这个层次,只是在学习着认识一些疾病的症状,和学习简单的手法。

比如调理颈椎病则用固定手法如滚法,推法,拿法等在颈肩处做手法。做够一定时间,患者感到比较舒服。这是在按照书本,或者老师所讲授的方法,照搬照抄的处理疾病。偶尔效果很神奇,偶尔又比较差,懵懵懂懂。这一层可以称作粗工。

第二层境界

医者有一定的解剖及相关知识,根据症状可以大至推断出症状是由那几块肌肉引起,然后有目的的松懈和治疗相关肌肉。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把学习到的知识和临床的实践一点点结合。在结合中,一边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一边改进治疗思路。这就是有点脱离书本的框框了。治疗肩周炎,还只是处理简单的一些粘连,或者周围软组织的改变(中医或者是民间传承,叫筋出槽)。这一层次就是做普通的推拿。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慢慢找到一些规律性的治疗方法。逐步掌握了一些可以提高疗效的手段。开始有一定的自信,但是往往心中清晰,手下还有茫然的感觉。这一层可以称作下工。

第三层境界

医者比上一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可以通过解剖知识和诊断,了解是那几块肌肉引起来的,而且可以通过触诊,可以摸到肌肉上的筋结,阳性反应点等,知道是那几块肌肉上的那几个点引起来的症状。这一层次也可以称之谓——刚刚入门。会在原有书本模式上提高,加深。在诊断上,还是停留在问诊和一些体征检查上。在实践中不只是根据病人的描述,或者一些影像诊断。开始夹杂一些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和分析。这一层次,会是学着摸“骨错缝,筋出槽”,这就是医者。在调理上,思路也逐渐开阔起来。比如肩周炎:他会考虑职业,年龄颈胸椎,外伤等等情况。具体手法运用,还是限制在一些常规的板法一类。诊断上能够在原来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一层可以称作中工。

第四个层境界

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探索、总结、吸收,会形成一个明确的治疗思路,去处理大部分疾病。骨错缝、筋出槽熟练能摸出来,熟练整回去。医者诊断病因一般不是通过症状来推断是那儿出问题。因为人的病情复杂多变,有时根据症状很难判断准确。恰恰是反过来,是通过触诊摸法来判断患者有什么症状。这个层次的水平就是会摸筋摸骨,能体会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细微的改变。

比如患者腰痛,顺着腰往下摸,可能一直摸到脚上,得知病因是脚上的骨头错位后造成筋的翻转紧张,一真牵连到腰。引起的腰痛。也可以顺着腰摸以判知患者不仅腰痛,而且还有腿麻膝痛症状。必须筋骨同摸,筋骨同治。如果只治筋,但有小关节错位,日久粘连。筋虽松了,但过几天由于骨头错位,筋还会重新紧张。如果只治骨,同理筋没有松开,也会使骨拉紧错位。摸骨不仅是摸椎体,浑身骨头都要会摸。因为人身是一个整体,牵一发动全局。这一层可以称作上工。

第五层境界

开始回到中医老祖宗的东西——整体观念。手法医学也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某些关节的症状表现,在早期就会有运动障碍。有的表现在疼痛点附近。有的受应力的影响,会在相邻或远端组织产生症状,虽然很轻微。在这个层次上,思想上又会回到第一个层次,又开始研究和琢磨理论的东西了。努力从人体解剖中,和人体运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中,和触诊手感中,找寻一些疑难杂症的启示。这个层次的医者,就开始琢磨不是单纯手法的东西。从摸(触诊)上,开始寻筋摸骨,整个的从病症部位摸下来,一直到原发病灶。

例如肩周炎:颈椎病,肘关节错位,肩胛错位,锁骨错位,直至腕关节的错位,都可以引起肩关节的病症。用现代医学来说,只要是参与肩关节活动的,关节或者软组织或者神经(中医还是那句“骨错缝,筋出槽”),都开始调理治疗了。

这一层次的医者,就是在一个整体观的诊断下操作。调理上开始依据摸出来的,关节位置改变,来采用合适的手法。手法运用也趋于柔性,不再会那么拘泥于单纯的以前的手法。而且治疗完毕,会对治疗效果心中有数了。若是下次复发,那就是开始考虑其他因素了。这个层次的手法的运用,会把软组织和关节的改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一层可称做精湛。

第六层境界

是理论及解剖都已熟练掌握,开始研究人体动态的变化,以及关节与脏腑内科病症的联系。人体在静态时,表现的症状总是很轻或者没有,人体在活动时的表现才是整体配合的结果。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整体观。

没表现出症状的时候,就通过看身体的运动,通过摸关节和软组织(筋)的改变,就能详查病情。乃至于手感会摸出“新伤”和“陈伤”之分,也会透过软组织对骨骼(增生或者疏松)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达到治疗“未病”的目的。并对关节疾病的原因,发展,治疗以及预后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到这个境界,不是容易的事。全身的关节都会烂熟于心,做到正骨无盲区。在治疗上可以“以骨带筋”,也可以“以筋带骨”。手法力线可以由近及远,也可以由远及近的传导。

例如:动脚就可以治疗胸椎甚至于颈椎,或者按住一个点,让患者自己运动动复位。力线传导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线,做到“法从手出,手随心转”。运用的是“借力给力”,做到“大道至简”,“无招胜有招”。调理完毕后,就会是实质上的人体整体平衡。达到骨正,筋肉,气血顺,经络通。此时的医者会注意自己的功力修为,会注重“手眼身法步”在手法当中的配合。这一层可以称作妙手。

从第五层境界到第六层境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不是可以跳跃前进的。

手法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手法医学属于越练越熟练,实践紧密联系理论的一门学科。这样就决定了这门学科永无止境。在一个层次上再上一个层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祖国医学的传承性质,就决定了不像西医那样理论化和量化。所以,诊疗技术和手法的提高,以个人愚见,最主要还是要勤奋和悟性,再加名师点拨。在技术不到的情况下,切勿盲目,以免后患。

在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在第一位,调理思路在第二位,调理手法在第三位。摸骨手法常用于正骨的诊断中,作为第一位的诊断手法有着6层境界,你到第几层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特别提醒: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再看’两个字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zd/7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