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快乐,骨科同道们!年来了,今天我们为大家奉上对骨科在线“医笔医画”骨科坊坊主付中国教授的专访,带您了解这位有一双灵巧之手的创伤骨科医生背后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拿起手术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转画笔,更不是每个讲师都能在讲台上牢牢抓住学员的心。但有人却能将这三者令人艳羡地集于一身,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付中国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师云集的骨科界,较之那些名头响当当的泰斗们,付中国教授一直谦虚地自称为“小字辈”。但是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老”大夫,他已经显现出一枚骨科明日之星正在升起的实力和德行:看病看得仔细、手术做得巧妙、学生带得用心、著书立作还能自画手术示意图、对上是科主任好助手、对下尽心栽培年轻医生、把护士当亲姐妹,把病人当亲人。
付中国教授与科室护士
放弃画家梦做个好医生无论是出门诊还是在办公室,付中国都会随手携带两样高科技“武器”:一个迷你Ipad、一个酷酷的黑色液晶写字板。当他给病人解释病情或手术方案时,为了便于病人及家属理解患部异常构造及拟定的解决方案,他通常会拿出这两个宝贝之一,将患处的骨骼、肌肉、神经、韧带等组织结构快速勾勒出来,对比分析正常与病态组织与结构的不同之处,然后画出他将如何通过手术使患者的受损部位尽可能恢复正常。
每当他用这两个宝贝给患者、家属画图演示时,初见者无不啧啧赞叹,既为付教授所展示的医学技术的高新而称奇,也为他信手拈来的手绘图示讲解所折服。寥寥几笔,红色的肌肉、黄色的骨骼、蓝色的血管、白色的神经,它们如何在某个部位分布,一目了然。
不知道大家观看沙画表演有什么感触?作画者总是轻易就舍得将刚创作完成的一幅画作或抹去或覆盖,瞬间又在其上撒拨出另一幅构思巧妙的新作,令人总是为上一幅被创作者亲手“抹杀”掉的作品而心痛。
当付教授给患者画解剖图讲解病理时,记者也会有这种痛惜感。往往在观者还沉浸在这幅因你而诞生的图画中时,他已在你一眨眼的工夫将其抹掉,三笔五笔就又把另一幅画呈现在你的眼前。对他而言,这仿若囊中取物,得之不费吹灰之力。对于绝大多数毫无解剖常识的病患及家属来说,这无疑是一堂形象而又意外的医学科普课。
付中国教授的童趣画作
“您学过美术?”记者以为付教授一定拜过高人学画,没想到他的答案是:“没有正规学过,是小时候照着画报、画片自学的。”有人的艺术造诣源自天赋秉异,有人需后天苦修。绘画对于少年付中国,则是兴趣所在。这项爱好,陪伴付中国度过了清苦的十年下乡生活。其间,乡间草木、动物、小伙伴都是他的写生对象。
年周总理逝世后,应公社干部要求,他用2天2夜画了一幅两个门框大的总理巨幅炭笔画像,画得很投入也很传神。“哇!老付大夫的儿子真有才!”自此,乡亲们家里老人去世,没钱去放大遗像的人家,也会请他画一张老人的遗像。虽然还是一个中学生,付中国已在当地小有名气。“如果没有返城,我就被公社招去做宣传工作了。”
付中国教授画作
付中国教授画作
不过,年,老付大夫在响应毛主席“6.26”号召下乡行医10年后,又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长春市。他这会画画的儿子当年参加高考,报考的两所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都先后发来通知书。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付中国不知如何选择。但是父亲的一句话让他不再犹豫:“当医生吧!因为做医生积德救人,而且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在老付大夫当时看来,当个画匠只是在红白喜事时给人画个画,平时画点宣传画、写些宣传标语,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实际用处。虽然很喜欢绘画,付中国还是听从医生父亲的建议,放弃了画家的梦想。“至今都特别感谢父亲帮我做出的这个正确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