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匠人修鞋匠纪秀华老手艺磨出旧时光

“四季坐守尘埃里,笑看行人步态盈,修修补补三十年,污浊双手铸匠心。”修鞋,曾是极具生活情怀的行当,坏掉的鞋子经由修鞋匠之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曾经,在嘉兴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见到修鞋的手艺人。一个装满针头线脑布片鞋钉的老旧木箱,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几只供顾客坐着换鞋的小马扎,撑起了一个小小的修鞋摊位。他们仿佛是城市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老行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为数不多的修鞋匠秉着对传统手艺的坚持,仍然坚守在街头巷尾,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能寻到一片安静的角落,觅到一份认真的慢态度。

纪秀华就是其中一位。

从针头线脑中走出的手艺人

总管弄是乍浦镇最具市井烟火气的一条弄堂,短短窄窄的一条街,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店铺,纪秀华的修鞋店位于总管弄7号。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桌子上摆满了万能胶、钻子、针线、锉刀、锥子……纪秀华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在修鞋机旁摇着机臂。从18岁在总管弄1号摆摊修鞋,再搬迁到总管弄7号开店,兜兜转转中,他已经在这里修了42年的鞋,来往的客人都亲切地喊他阿华。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鞋子坏了,人们总想着去修一修,修好了还能再穿。年,16岁的阿华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学起了修鞋这门手艺。胶水粘补、锤子钉底、缝鞋机缝边……修鞋是门手艺活,入门容易,但想要做好做精却很难,只能勤学苦练。

“当时没有‘下班’这个说法,什么时候修好客人的鞋子我再回家,修完不满意的我再返工,一定要把鞋子修好我才放心。”阿华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修鞋,凌晨四五点出门开店,都是常有的事情。有的时候,他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想修鞋。

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认真的态度,阿华在总管弄扎下了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的手艺也被越来越多人肯定,虽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铺子,但做的都是实诚生意,价格也实惠,久而久之,不少顾客成为了回头客。

“阿华师傅可以帮我看看这双球鞋吗?里面有些破了,但我想着修修还能穿。”记者采访时遇到一位年轻小伙子,他说,这双球鞋他穿了很久,陪伴自己参加了很多场比赛,现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听父母说阿华师傅手艺很好,所以就来问问看。

阿华带着老花镜仔细看了看鞋子,熟练地往鞋子里塞了一块鞋皮底子,拿起缝鞋针用力一扎,用线从下往上绕个圈,将针穿过这个线圈,再把鞋子架上补鞋机,一手拿鞋,一手摇着机臂,“咔哒咔哒”……步骤虽看着简单,但也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一针一线,动作娴熟,毫不含糊,这都是几十年来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不一会,阿华说:“小伙子,修好了,你看看怎么样?这双鞋破在里面,修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修得舒服。”

这些年,阿华的修鞋店“走”出了无数双“新”鞋,最开始的这份谋生工作也在岁月流转中幻化成了匠人之心。顾客递上一双鞋,他一眼就能看出能不能修,怎么修。阿华常说,他是从物资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人,在他看来,每一双鞋都是真金白银,随意丢弃太过可惜:“其实很多鞋子只是有些脱胶,或是一些轻微磨损,只要加点胶水,护理下,再用线缠一圈,又能够再穿个把年。可能对很多人而言,修鞋这个行当微不足道,但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它传承发扬下去。”

苦练新手艺成为“万能修理师”

把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修鞋行业的黄金期,修鞋匠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市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修鞋子的人很多,我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都歇不下来。”阿华回忆道,回想起那些忙碌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他却十分满足。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对于鞋子这种消耗品,年轻人追求的款式和时尚,很多鞋子还没穿旧就被淘汰了,修鞋行业越来越不景气,阿华的生意也不大如从前。面对这种市场行情,阿华把这当成一种正常现象,看得很开:“现在我每天都有很多空闲的时间,闲下来我也就学习一些新技术。”

多年前,一位名叫“阿华”的老顾客找到阿华问他,能不能帮忙配把钥匙。在这位顾客的启发下,阿华开始自学配钥匙:“配钥匙这门手艺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客人有新的需求,我就去学习新的手艺,活到老学到老。”

在阿华看来,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就仿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推着”他向前跑。原先只是修鞋子,来修鞋的人少了,他就开始配钥匙;后来,居民家中纷纷换上了指纹锁和密码锁,配钥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他便开始卖皮带,帮人修拉链,修补一些装饰品……这些活对阿华而言都是信手拈来,他笑着说:“我像是被这个时代发展的浪潮推着走的。”

他踏着晨曦而来,守着一台手摇补鞋机,一坐就是一天;而每当夜幕降临,他头顶的白炽灯又在默默地散发着光热。日复一日,年年如此。每当周围的邻里街坊叫他一起去老年活动室时,他都会笑着摇摇头:“找我修补的都是老熟人,我要是走了,人家来修鞋找不着人怎么办?”

坚守40余年承载一段旧时光

“质优价廉,真诚热情”是顾客们对阿华师傅的评价,也是他这四十多年积累的“生意经”。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阿华的店铺就来了很多客人,来修鞋的、补衣服上的装饰品的、给皮带打孔的、配钥匙的、修拉链的……有的是顺路过来,有的却是从大老远的地方特地赶来。

“我和阿华师傅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修鞋子、配钥匙我只相信他。”

“现在找修鞋的师傅已经不好找了,阿华师傅不仅手艺好,价钱还公道。”

“半年前我找他补过鞋跟,穿到现在一次也没掉过。”

……

今年,阿华师傅已经62岁了,岁月流逝,他从刚入行时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初心:“做这行,要耐得住寂寞,能挣到钱最好,但是成就感更重要,街坊邻居离不开我的手艺,而我也离不开他们的陪伴,日子一天天过得很舒心。”

也许有一天,阿华师傅会和其他的手艺人一起“退隐江湖”,但此时此刻,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他仍在用他的坚守诠释初心。

记者手记

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责任。若干年以后,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在街头看到修鞋匠和修鞋摊。但我们都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任时代如何变化,和阿华师傅一般默默坚守的手艺人,他们身上传递出的那种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始终影响、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正在用认真、勤劳和坚持,将生活变得富有美感和温度。

禾点点记者朱葭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jc/1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