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但北方的春天气温仍处于个位数,加之昼夜温差大。起来晨练的人也少了许多。是不是和气温下降有关系呢?所有肩痛都一样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逐个分析。
一、肩周炎
肩周炎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十肩”,也叫做凝肩,因为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所以叫“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严重者会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
主要特征:
1.肩部疼痛:起初间断慢痛,后期会逐渐加重,疼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最终疼痛可减轻。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喜暖。
4.肌肉痉挛、萎缩:早期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出现痉挛,晚期常有肌萎缩,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
案例一:
患者女,办公室职员,55岁,自年7月活动时出现肩关节前侧疼痛,休息后自行缓解,但活动度明显减小,为进一步治疗,随后进行瑜伽训练,自述动作以拉伸为主,训练后疼痛加重,遂停止锻炼。后觉关节逐渐僵硬,活动时疼痛加重,肩关节各方向活动范围均下降,尤以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分析:
患者办公室职员,工作时间长期维持坐姿超过4小时。虽然办公室工作不会消耗太大体力,但长时间维持一种肩前伸的姿势,肩胛区肌肉始终保持高度紧张以保证肩胛骨的稳定性,肌肉长时间收缩没有得到放松,从而导致慢性劳损,久而久之关节出现无菌性炎症,开始出现炎症反应,最终关节会因为疼痛抑制而出现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二、肩袖损伤
肩袖,顾名思义,也就是包绕在肩关节周围像袖口一样的结构的统称。主要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组成。那肩袖损伤也就是组成肩袖的这四组肌肉出现的损伤。根据所损伤的肌肉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冈上肌损伤
临床表现:
1)以肩峰大结节处为主的疼痛,并可向颈、肩和上肢放射。肩外展时疼痛尤著,因而病人常避免这一动作。
2)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受限以肩关节外展至60°~°时,可引起明显疼痛为主要特征,当大于或小于这一范围及肩关节其他活动不受限制,亦无疼痛,这与肱二头肌肌腱炎和肩周炎明显不同。
3)压痛,在冈上肌抵止部的大结节处常有压痛,并随肱骨头的旋转而移动。局部封闭可使疼痛立刻消失,借此有助于诊断。
2.冈下肌损伤
临床表现:
1)损伤初期疼痛重。在冈下窝或肱骨大结节处多有电击样疼痛或胀痛,连及肩峰的前方。上肢不能自由活动。。
2)损伤日久,冈下窝有麻木感,感觉减退。患者喜做肩胛上提的动作,上肢活动可受限。
3)肌肉起、止处有压痛,在冈下窝的疼痛面积可很大,可有多个压痛点。
4)冈下窝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物,压痛明显。在检查时,患者的冈下窝的皮面有凸有凹,其凹陷处多有压痛,说明该处有粘连或结疤
5)患肢内收位主动外展时,引起疼痛加剧或根本不能完成此动作。
3.小圆肌损伤
临床表现:
肩背部疼痛或酸痛,严重者伤侧不能卧位,偶有手指麻凉感。检查可在肩胛骨外缘(相当于肩贞穴处)触及该肌纤维隆起、变硬,压痛明显,滑动按压时可向前臂足侧扩散。上臂外旋抗阻力试验阳性。
4.肩胛下肌损伤
临床表现:
该肌位置深在隐蔽,患者有症状,又不能准确地指出病变部位,有人描述椎间“胸壳”下痛、肩胛骨里头痛,医生查体又不易找到痛点,于是该病多牵延不愈而成慢性痼疾。肩关节前方疼痛、肩胛骨内酸痛不适较重。肩关节内收、内旋疼痛,患肢后背活动范围缩小。患者多习惯于活动肩胛骨。按摩肩胛骨背面肌肉有膈靴瘙痒的感觉。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常常将肩周炎和肩袖损伤混淆,尽管两者可能同时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但两者仍存在细微差别的。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病史的询问。比如是否存在外伤、工作的性质等都能为临床鉴别的诊断提供依据。当然鉴别肩周炎与肩袖损伤的金标准还是客观的超声及影像检查。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肩周炎”、“五十肩”、“肩袖损伤”你学会鉴别分析了吗?有问题可以咨询我们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