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针刀疗法
穴位配伍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于中老年的慢性肩部疾病,以女性多见,常见于40-60岁之间,患者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在一定时间后,疼痛可逐渐消失,活动范围可缓慢恢复,一般需半年至两年,较少复发。
皇甫士安
埋线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
埋线针刀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松解肩部肌肉的粘连及痉挛,使组织粘连、水肿、缺血、高压、微循环障碍得到充分的改善,恢复组织营养,缓解症状。
治疗方案:冈五针+喙一针+峰一针。
定点与选穴:
“冈五针”即在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巨骨穴处各一点;喙一针即喙突处一点;峰一针即肩峰处一点。
冈上肌点:位于冈上窝内阳性点处,相当于秉风穴处,故也称秉风点。
冈下肌点:位于冈下窝内阳性点处,相当于天宗穴处,故也称天宗点。
大圆肌点:位于肩胛骨外侧缘大圆肌阳性点处,称大圆肌点。
小圆肌点:位于肩胛骨外侧缘小圆肌阳性点处,称小圆肌点。
巨骨点:位于肩胛冈与锁骨肩峰端之间凹陷处,相当于巨骨穴处,称巨骨点。
喙突点:位于喙突之阳性点处,称喙一针。
肩峰点:位于肩峰最外侧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缝隙,其深层为肩峰下滑囊,称峰一针。
疼痛专科
穴位配伍
穴位配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
在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
肩臂痛,手臂挛急,肩中热,半身不遂,瘰疬诸瘦。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
1、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2、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3、按揉肩髃穴前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按揉该穴后能改善动脉弹性,增加肢体的血液循环,使血管的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直刺0.5?~?0.8寸。
肩髎
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大圆机→小圆肌。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
臂痛,肩重不能举。
1、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
2、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直刺0.5~1寸;可灸。
臑俞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脉的分支分布。
肩臂肘酸痛无力,肩肿,肩周炎;咳喘,乳痈,瘰疬,多汗症。
1、臑俞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作用。
2、配肩井,膻中,有散结消肿作用。
直刺0.8~1.2寸;可灸。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缘→肩胛骨外侧缘→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肘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1、配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
2、配天井主治瘰疬。
直刺1-1.5寸。
埋线针刀
其他疗法
1、温针灸治疗: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拔罐疗法: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分钟。
3、穴位注射:选取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用当归注射液注射,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4、药物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推荐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中成药:七厘胶囊等。
(3)气血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桂枝、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更多精彩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