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觉得这里痛那里酸,给jojo喂奶,洗澡,自己用力方法不对,导致所谓‘妈妈手’痛到用手撑开皮筋都嗷嗷叫。”并且调侃自己找医生整骨治疗时,脑海中浮现电影中从背后偷袭、转脖子就没命的招式。
面对新手妈妈郑云灿的自嘲,网友们表示很心疼:“为了小JOJO辛苦了的嫂子!”“JO麻麻照顾宝宝好辛苦!妈妈们都很伟大!”
什么是“妈妈手”?
其实,很多新妈妈在月子期间突然出现手腕部的疼痛,开始以为是不小心扭到,后来症状越来越重,大拇指根本无法用力,手腕也肿了起来,连握东西、写字这些基本动作都感到很难完成。其实,手腕长时间处在屈曲状态,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桡骨茎突腱鞘炎。这是月子病的一种,俗称“妈妈手”。
“妈妈手”医学上称为狭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tenosynovitis),或叫DeQuervain’ssyndrome,症状是在手腕大拇指侧疼痛,局部肿胀,影响手部的活动,一般是因长时间重复使用拇指工作,造成局部肌腱发炎,无法施力,之所以又被称为“妈妈手”,是因为每天煮饭、洗衣服、擦地板等家事,特别是新手妈妈,又要抱娃娃,帮娃娃洗澡、换尿布,长时间姿势不正确,双手过度使用,最容易发生,其实这个疾病并不是妈妈的专利,许多阿嬷或新好爸爸帮忙带小孩,也会发生,另外一些职业,如长时间操作机器、打字,厨师,餐厅服务生等,因长时间使用双手,也可能因施力不当过度使用造成发炎现象。
“妈妈手”的症状
“妈妈手”是腿鞘炎的一种,又称为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的症状包括手腕侧上方疼痛,有时这种疼痛还可能辐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通常患者描述这种疼痛有时是相当剧烈的,特别是在大拇指做主动或是有阻力的伸直与伸展动作。如果已经形成腱鞘炎,会有局部的疼痛与肿胀。由于产后哺乳期的妈妈,常因为宝宝的头不好控制,用手来支撑婴儿的头。由于长期过度使用手腕、拇指部位及保持同一种抱婴姿势,造成手腕肌腱发炎,手腕附近疼痛肿胀,而有“妈妈手”的由来。从体质来说,刚刚经历了分娩洗礼的妈妈,其肌腱、韧带均较为脆弱,都很容易受伤。因此,月子妈妈是易患“妈妈手”的高危险人群。
“妈妈手”病理改变?
手背桡侧(拇指侧)的支持带出现增厚,压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extensorpollicisbrevis)及外展拇长肌(abductorpollicislongus)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狭窄、管道两端的肌腱及滑膜发炎肿胀,严重时肌腱的滑动受限,或造成粘黏。
如何诊断“妈妈手”?
“妈妈手”的诊断主要依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作诊断,典型的体格检查为Finkelstein’stest,即检查者将患者大拇指作内收及向尺侧(小指侧)屈曲时,同时使腕关节尺偏会引起疼痛症状。
如何治疗“妈妈手”
1.孕期要避免高重复性的手指运动,不要过度用力,不要长时间用拇指抓握,比如连续使用鼠标、敲击键盘、弹钢琴等。
2.工作中要间断休息,休息时把手臂抬高至头顶,可以让静脉及淋巴液回流。或将手腕举过头顶后,做轻轻甩手的动作,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与肿胀。
3.“妈妈手”往往清晨醒来时最重,感觉手指僵直,伸展不开,这时可把双臂抬高,让血液快速回流,缓解症状。夜间如症状明显可在胳膊下垫一个小枕头,将手腕适当垫高。
4.组织水肿是导致孕期手腕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准妈妈在孕期应控制盐的摄入,预防水肿发生。
5.产后准妈妈在使用吸奶器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因为心急给宝宝挤奶而连续长时间做拇指张合动作,这种反复挤压的动作最容易诱发“妈妈手”。
如何预防“妈妈手”
1、正确的抱孩子姿势:新妈妈一定要掌握好抱孩子的正确姿势:要把孩子的主要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轻轻扶挡的作用,最好是两侧手臂交替抱小孩。另外,任何一个姿势不要保持时间过长,要经常变换姿势。
2、避免肌肉损伤:产后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和家务对产后恢复有促进作用,但要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将使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损伤。同时月子期间新妈妈身体虚弱,风邪趁虚而入,容易致使手指和腕部的肌腱和神经损伤。无论是使用吸奶器还是换尿布,当你感到肘部、腕部出现酸胀时,一定要立即停下来休息,否则手腕关节过度劳累极易患上“妈妈手”。
3、注意手部保暖:新妈妈月子里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不给月子病“妈妈手”留有可乘之机。
4、适当的手关节运动:当你的手腕部出现酸胀感时,甩甩手,左、右转圈,不仅能消除不适感,还能锻炼腕部灵活性。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妈妈的细心呵护,甚至为了我们不惜使自己受到伤害。在这里,祝每一位妈妈健康美丽快乐!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蔡斌
编辑:Dr.K(zhongguokepu
.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白癜风慈善爱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