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人们最为熟知的肩关节疾病,俗称“五十肩”,发病人群大多是中老年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肩周炎的发病人群正朝年轻化方向发展。由于长期伏案,久坐办公室,空调温度低,运动少等原因,很多20几岁的小年轻也患上了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产生疼痛为主要特征,逐渐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受限,且日益加重,至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的疾病。
典型症状:肩关节疼痛并活动不便好发年龄:50岁左右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体力劳动者多见。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肩周炎的患者年轻化趋势严重,上班族成为肩周炎的高发人群。肩周炎的2大主要表现
肩痛:刚开始疼痛比较轻、偶尔出现阵发性的肩膀痛,疼的范围小,后期慢慢加重,出现刀割样痛,疼痛范围扩大,可扩散到颈部、手肘,劳累或气温下降时痛得更厉害,晚上比白天痛感更明显,患者晚上睡觉时可因翻身而痛醒。活动受限:肩周炎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冻结肩,这是因为随着疾病进展,肩关节会渐渐地出现活动受限,就像水逐渐被冻住了一样。肩关节活动受限一般发生在疼痛症状明显后的3~4周,刚开始出现用手托举时感觉手举不高,使不上劲,后面发展到连挠背、洗脸、穿衣服、梳头、端碗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很难完成,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三个动作,自测肩周炎
动作一:利用肩膀疼痛的那只手,摸对侧的后脑勺。比如,左边肩膀痛,就用左手从前面摸右边后脑勺。
动作二:肩膀疼痛的那只胳膊垂直上举,一直举到正上方,就像伸手拿头顶的东西那样。
动作三:肩膀疼痛的那只手向后背,要够到脊柱正中女性内衣扣的位置。
如果不能顺利完成这3个动作,说明肩关节向前活动、外展、旋后功能受到限制,可能患有肩周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自测仅供参考,医院相应检查结果为准。
肩周炎的发病阶段
肩周炎的发展有凝结期、冻结期、解冻期三个阶段,其中冻结期症状最为明显,一般会持续7~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进入解冻期后,炎症就会逐渐消退,疼痛逐渐减轻,肩关节活动受限也会有所改善。
也就是说,肩周炎是具有自愈倾向的自限性疾病,经过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炎症可以逐渐消退,症状得以缓解。但这并不代表肩周炎可以轻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即使疼痛缓解消失,肩关节功能也可能受影响。所以,该治还是得治。日常小妙招,缓解肩周炎
纠正不良坐姿
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加强功能锻炼
日常适当运动也有助改善肩周炎,可做柔软体操、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使局部血液循环畅通,还可以加强肩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从而预防或减少肩周炎的加重。
注意防寒保暖
肩周炎患者要注意肩部要保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空调等对着关节直吹,有助于预防肩周炎。穴位按摩调理
按捏肩井穴
穴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功效: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具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肩背痛、颈项痛、落枕等颈肩疾病的重要穴位。
按法:用对侧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穴位,两侧穴位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3分钟。
按压肩穴穴位: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功效:肩贞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症;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
按法:用拇指用力按压穴位5秒,然后慢慢放开,重复10下,换另一侧重复相同按摩。
按压肩髃穴穴位:位于肩峰前下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外展或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即是。功效: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手阳明大肠经阳气盛极,按摩肩髃穴穴可疏通此部经络,升发肩臂部阳气,驱除聚集在此的风寒湿邪,从而对肩周炎起到治疗作用。按法:食指、中指并拢,或用拇指用力按压穴位30~50下,力度以稍感疼痛为宜。双肩交替按摩,每天2~3次。小提示:肩井穴舒经活络,肩贞穴调理气机,肩髃穴温阳驱寒。三穴都位于肩部,相配可调理多种颈肩疾病。医生推荐
END免责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预约医生诊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