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援疆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把自己的专业和单位的学术在南疆地区传播。”
------北京医疗援疆专家成员王昭
传、帮、带
医院中医科特色科室的专业技术,打造一支特色中医医疗技术队伍,近日,北京第十批第二期援疆医疗团队专家中医针灸医院中医科医生护士开展了“卒中高肌张力的针灸治疗”项目主题培训,中医科室全体医生参加了培训。
北京医疗援疆专家王昭老师个人简介在这里~
专家介绍PROFILE
王昭
科室:中医科
职称:主治医师
学历:中国医院南区针灸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七年制,硕士研究生,
专业擅长:曾跟随国医名师田丛豁教授出诊学习,熟练掌握各种针灸临床方法,擅长运用针灸、拔罐、火针、芒针及耳针等多种方法治疗各种临床疾病。运用针灸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火针治疗各种疼痛类疾病,体针配合芒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以及针灸治疗面瘫、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肩周炎、失眠、焦虑等各种临床常见疾病。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门诊地点:医院门诊楼二楼
到底什么是“卒中高肌张力的针灸治疗”?
下面一起跟随北京医疗援疆中医学科专家
王昭老师
一起来学习、了解
《卒中高肌张力的针灸治疗》
传统医学对痉挛的认识
早在古代就有对肢体痉挛的认识和描述。
《灵枢-刺节真邪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素问-调经论》“手屈而不伸者,病位在筋。”
明代医家王论:《明医杂着-问答》一书中详细描述到"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手指挛缩,肩背重坠,有似筋牵引作痛,伸缩间骨节处筋作痛,左手大指中指常欲反张难屈,左手指掌时常作麻,指缝近掌处但觉有物夹于其间,左足底近前高突处如肿硬急胀,摸之无形,步履时只如多一毡垫者……"等,
这些是较早的描述中风后痉挛的症状。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卒中高肌张力的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痉挛状态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
中风后肢体痉挛发生机制:
脑卒中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a运动神经元和r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r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动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临床上多出现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
针灸治疗脑中风后痉挛性运动障碍的机制
1、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针刺对中风后脑中的血液循环起着良性调节作用,能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的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使流速减慢的动脉血流加快,也可使流速加快的动脉血流减慢,能改善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阻力,促进脑血管舒缩功能恢复,从而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受损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①凋亡是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脑缺血后神经元生存的内、外环境均发生变化,多种因素(如自由基释放和细胞内Ca超载)是脑缺血后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区,在缺血性脑卒中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期,也以细胞凋亡为主。
②针刺可以在基因凋亡调控水平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达到保护脑的作用。
3、对神经元联系的可塑性影响
刘氏等[10]通过针刺部分去背根猫的L6,背根节和脊髓Ⅱ板层(L3、L5、L6)与背核(L3)表达的时空变化,说明针刺可通过特殊的外周感觉输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再生神经的协调性。
单纯针刺治疗
(一)不同针刺理论
1、醒脑开窍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通督调神法,通过对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通督调神针刺法对于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具有明显的效果,能较快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缓解肢体痉挛,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通督调神针刺穴位为百会、上星、风府、哑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
督脉十三针: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益脑髓、镇惊安神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
3、调和阴阳法
调和阴阳针刺法虽然形式多样,操作各有异同,但都是运用腧穴的配伍组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复归于阴阳平衡的生理状态。
注:王乐亭手足十二针:调和阴阳、通经活络
4、平衡阴阳针刺法,上肢屈肌侧均取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均取血海、梁丘、照海,均位于主动肌群,采用弱刺激,上肢伸肌侧均取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均取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均位于拮抗肌群,采用强刺激。
对照组在患肢常规取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等穴位。
按照张力平衡针法的操作方法:
1.取穴
①上肢屈肌侧选择极泉、尺泽、大陵。②下肢伸肌侧选择血海、梁丘、照海。③上肢伸肌侧选择肩髑、天井、阳池。④下肢屈肌侧选择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2.体位
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直,膕窝处塾高15厘米左右,支撑膝关节保持中立位。
3、手法
(1)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取直径0.32毫米,长40毫米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左右,频率为次/分左右,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2)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直径0.32毫米,长40毫米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5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为°左右,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4.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
注:贺氏火针点刺高张力点,毫针刺相应拮抗穴位。
图文供稿: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