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华
骨科副主任医师
医务科副科长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联系
从事骨科临床20余年,擅长四肢骨折的内、外固定、关节置换、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骨病,脊柱外科以及膝关节运动损伤与疾患的关节镜下治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两部。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肩周炎又俗称凝肩、五十肩,肩周炎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
临床上常将肩周炎病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急性期或疼痛期,第二期为慢性僵硬期,第三期为恢复期。
急性期:疼痛期,肩部疼痛为主,持续2~9月。
冻结期:僵硬期,慢性期,有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几乎不能活动。持续4~12月
恢复期:缓解期,解冻期,软组织挛缩,粘连解除,炎症逐渐消退,疼痛消失,活动逐渐恢复。持续5~26个月。
肩周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有损伤史、受寒史和偏瘫史的人发病率较高,病情急性发作时,患者疼痛难忍,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肩周炎患者的神经长期受到压迫会导致神经受损,手部有麻木感,备受折磨,持续的疼痛会引起肌肉痉挛。当肩周炎发展到关节周围发生广泛的粘连的时候,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将受到明显的限制,甚至会导致关节僵硬,后果极其严重。肩周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肩部疼痛。
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二是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三是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四是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五是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失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运动疗法在肩周炎的早期可以改善肩部血液循环,防止粘连,提高痛阈,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后期可以松解粘连,改善及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促进功能恢复。
柳主任为大家介绍六个动作,帮助大家轻松缓解肩周炎。
体后拉手法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另外,还可以在身体正面,用正常上肢辅助患肢抬上臂。
屈肘甩手法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运动。
大鹏展翅法手心向下平举双上肢,抬举30度左右,放平后再抬举。
头枕双手法站立或仰卧,手十指交叉,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爬墙法离墙一尺侧身站立,患肢从低往高向上爬墙,还可以站立在门或单杠旁,尽量抬臂,双手往上够。
画圈法画圈动作应像太极拳一样,缓慢、深长,每次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划15~20圈,每天3~5次。
学会了这几招,轻松缓解肩周炎!快给家里的老人和“未老先衰”的自己收藏好吧!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肩周炎是个可以自行痊愈的疾病,但是勤加锻炼可以好的更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