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五十肩别担心

所谓的50岁肩就是肩周炎,主要发生机制是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等发生粘连,从而导致肩部周围活动疼痛受限等等。常见的原因就是肩周软组织退行变。另外和长时间的过度劳动、姿势不良也有一定的关系,再这就是外伤,另外像打石膏长时间的过固定也可以造成粘连。通常医生都会建议做放射线的检查,并且做查体来进行确认,确认了以后医生会建议做早期的功能锻炼,比如爬墙、数砖等等,如果症状特别严重可以进行局麻下肩周关节黏连组织的松解,通常可以得到改善。

肩周炎

又名: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肩

科室:骨科、肩关节专科、运动医学科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日常

图解

概述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自限性无菌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好发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

症状一般会逐渐缓解

疾病定义

肩周炎,也称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等,实际在医学领域被广泛接受、且描述相对准确的命名,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adhesivecapsulitisofshoulder)和冻结肩(frozenshoulder),后者相对更常用。

我国老百姓常说的肩周炎,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肩痛和活动障碍;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的定义,该病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且进行性加重,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诊断,是将不明原因的“肩周炎”称为冻结肩,将由外伤及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肩周炎”称为肩关节僵硬。

流行病学

冻结肩见于世界各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5%;主要发病年龄为0~70岁,其中又以50岁左右为多发;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男女发病率约1:;左肩发病率高于右肩。

此外,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更容易患冻结肩。

疾病类型

根据冻结肩有无病因,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特发性)与继发性,前者称为原发性冻结肩,后者称为继发性肩关节僵硬。

原发性冻结肩

没有明显诱发因素,呈自然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继发性肩关节僵硬

一般继发于上肢创伤或手术后。

根据原发疾病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种亚型,

创伤性

前者如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脱位、肩袖修复术后肩关节僵硬、关节置换术后肩关节僵硬等。

非创伤性

如慢性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病、钙化性肌腱炎等,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病因

冻结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滑膜炎和关节囊纤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出现肩关节周围粘连、僵硬,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基本病因

已有研究证实,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组织的慢性炎症及纤维化是冻结肩主要的病理改变。纤维化导致的软组织弹性降低,以及盂肱关节有效容积减小,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直接原因。

冻结肩患者往往先有疼痛然后才出现肩关节僵硬,这提示炎症反应是其发病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肩部原因

软组织退行性变、盂肱关节有效容积减小、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

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损伤。

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肩部关节手术等。

肩外因素

颈椎病及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

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

诱发因素

长期缺乏活动导致关节僵硬,因天气变化受凉,经常提拉重物,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等也是该病常见诱发因素。

症状

该病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时最为严重。具体可表现为肩部关节僵硬,无法举高手臂,转动肩部时会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冻结肩患者一般会先出现肩部疼痛,继而出现关节僵硬,接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症状逐渐缓解。

典型症状疼痛期

疼痛期一般可持续~9个月。

患者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且疼痛在晚上更加明显。此外,还会出现肩部逐渐僵硬,但并不明显。

随着病程的进展,晚间明显的肩痛可逐渐演变为全天候持续存在的疼痛。

僵硬期

僵硬期一般可持续~1个月。

此期患者肩关节的疼痛会渐渐改善,但肩关节僵硬症状仍存在或有恶化,肩关节活动范围会缩小。

缓解期

缓解期一般可持续5~6个月,部分患者可在1~18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

此期患者肩部僵硬的情况逐渐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会慢慢恢复。

但也有些患者不能完全康复,肩痛及僵硬持续数年,或残留部分受限。

伴随症状怕冷

患者肩部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一些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肌肉痉挛与萎缩

部分患者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失用性肌萎缩,继而出现肩峰突起,不能抬起手、不能自行梳头等表现,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就医

当患者逐渐出现肩部疼痛、僵硬时即应予以充分重视,如果患者连抬起手臂、脱衣、梳头之类的简单活动都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无法进行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对于存在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最常见的就诊科室是骨科,能够就诊于肩关节专科或者运动医学科更佳。

医院设置了康复理疗科,对于有针灸、推拿等理疗治疗需求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此科就诊。

相关检查

目前对于冻结肩尚无特殊的血液检测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X线检查

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征象。该病行X线检查主要为排除肩部骨折、脱位,骨性关节炎,肩部肿瘤等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

肩关节MRI检查可以确定肩关节周围结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

冻结肩本身可以有肩袖间隙的纤维化及前下关节囊的水肿,也可以无明显异常表现。

该检查还可以排除肩袖及其他病损,可以作为确定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肩关节造影

肩关节造影是向肩关节腔注入造影剂后,再行X线片拍摄,是定位、确诊肩部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

可见肩胛下滑囊消失、盂肱关节腔缩小、下隐窝消失等特征性表现。

肩关节造影的检查结果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其是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选项。

鉴别诊断

由于我国至今仍广泛沿用“肩周炎”的命名,其常被误认为是引起肩痛的肩关节周围疾病的统称,导致很多肩痛的患者被误诊为“肩周炎”。

最常见的与冻结肩相混淆的疾病有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关节盂唇损伤等,这些疾病的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多无明显降低。

除以上疾病外,冻结肩还需与其他可引起肩部疼痛的疾病相鉴别,鉴别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

肩袖损伤

患者多为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有抬肩痛、弹响、肩关节无力等症状,疼痛弧是该病的特征表现之一。

肩袖损伤的患者被动活动范围往往正常,影像学检查可有肩袖撕裂的表现。

颈椎病

患者手臂及手掌部出现局部疼痛、感觉丧失或肌无力等症状。

颈椎病患者的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且无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孔狭窄、神经根被压迫等表现。

肩部肿瘤

肩部肿瘤虽较其他疾病少见,但后果严重。为防止因误诊耽误治疗,但凡出现肩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缓解的疼痛时,均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予以排查。

其他

除以上疾病外,可引起肩部疼痛的情况众多,也应注意排查,如置入永久起搏器后引发的肩周痛、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胸腔内或颈肩部感染、纵隔和横隔的刺激(如恶性胸腺瘤、贲门癌)等。

治疗

该疾病有自限性,可以自愈。但如果患者能尽早接受治疗,可有效减轻肩部疼痛、防止病情恶化,从而保持肩关节活动度,加快该病的康复。

急性期治疗

该病的急性期治疗主要为通过多手段镇痛。

注意休息,减少肩部肌肉负担。

急性发作期可以冷敷。

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痛点局限时,可行局部痛点封闭治疗。

症状持续且严重者,在以上治疗手段无效时,可进行关节腔封闭或神经阻滞疗法。

部分患者需要在麻醉下,采用手法松动或关节镜下将粘连的组织松解,然后再注入类固醇或透明质酸钠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该病急性期疼痛严重时宜休息,治疗以消炎止疼为主,不宜过多活动。但急性期过后,无论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患者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的屈伸旋转及内收外展等主动活动动作,活动以不加重夜间疼痛为限。

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减轻肌肉痉挛、组织粘连和挛缩,减轻、消除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常用的锻炼方法如下:

爬墙法

面壁而立,双臂紧贴墙面,手指带动手臂逐渐向上做爬墙样动作。

用力尽量向上爬墙,逐渐提高爬墙的高度,直至正常。

划圈法

划圈分为竖圈、横圈两法。竖圈为上下方向划圈,横圈为左右方向划圈,类似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

每次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划15~0圈,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逐渐加量。每天练~5次。

拉轮法

在墙或树上安一滑轮,穿过一绳,两端各系一小木棍,上下拉动锻炼。

一些运动场所可见这种锻炼器材。

梳头法

双手交替由前额、头顶、枕后、耳后,向前、纵向绕头一圈,类似梳头动作,每次15~0下,每天~5次。

其他

除以上方法外,背手牵拉及卧位牵拉(sleeperstretch)等也是有效的锻炼方法。

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

常用药物包括依托考昔、布洛芬、美洛昔康、利培酮等。起效迅速,能够减轻组织炎症、肿胀,进而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将会给胃肠道和肾脏带来副作用,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对于本病,一般在各种保守治疗方法均无效或疗效有限时,才考虑实施手术松解。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关节镜微创手术。随着近年来的关节镜微创技术的成熟,关节镜下松解已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医治疗

历代医家对于肩痹的论治极其丰富,治法包括祛风散邪、活血祛痰疏郁、滋补肝肾、益气扶正等,需随证选用。

建议患者在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后,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药内服

该病属中医痹症范畴,自身肝肾亏虚、复感外邪、阻滞筋脉所致。临床上常采用三痹汤、肩痹汤、身痛逐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羌活胜湿汤等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中药外用

最常见有药酒、药膏外敷治疗,选用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类中药制成药酒、药膏配合推拿按摩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此外,中药熏蒸配合功能锻炼,也可以缓解肩部疼痛情况。

针灸疗法

针灸具有疗效好、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针灸疗法包括普通针刺、电针、火针、温针灸、腹针、耳针、浮针等,视情况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

推拿疗法

推拿对病变局部血运改善及病变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在该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用推拿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滚法、拨伸法、摇法、按揉法及活动关节法等。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是中医针刺与西医手术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有效松解肩周软组织粘连,短时间内减少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方法治疗时,应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保证手术操作规范,减少相关并发症。

其他治疗局部或痛点封闭

在局部或痛点注入局麻药(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和类固醇药物(如醋酸泼尼松龙、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等),可以减少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痉挛,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在无痛情况下,患者才能更好得锻炼肩关节,以松解粘连组织,促进疾病康复。

神经阻滞疗法

在急性或剧烈疼痛时,可进行神经阻滞治疗。阻断神经疼痛刺激传导,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减少痛苦。

盂肱关节腔内注射

常用注射药物为玻璃酸钠注射液或者激素(如倍他米松)等。

此方法亦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疗法有创,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预后

冻结肩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在6~个月可以自愈,但部分患者不能恢复到正常功能水平,可有长期存在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除尽早接受规律治疗以外,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亦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

患者如未及时就医治疗,往往会因为疼痛而减少肩部活动,进而导致软组织粘连情况愈重,疼痛症状也更明显,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者将出现肌肉僵硬和骨化形成,甚至可引起受累肌肉相应关节僵直、退变或残废。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骨质疏松。

日常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适当进行锻炼(包括做肩关节保健操、自我按摩、关节功能锻炼等)、注意患肢保暖、避免患肢提重物及肩关节长期固定姿势等。

家庭护理

休息时可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宜用毛巾包裹)贴在患肩,覆盖整个肩部。

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外敷药膏、药酒以缓解疼痛。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度行肩关节按摩及肩关节活动锻炼。

日常生活管理肩部防寒保暖

肌肉也会“热胀冷缩”。冬季早晚出门时,要注意肩颈部保暖;夏天开空调时,也要注意不让冷气直接吹向肩颈部位。

纠正不良姿势

正确坐姿及站姿可以减轻肩颈部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应挺胸、直背,维持正确的弧度,让身体处于健康、舒服的状态。

睡觉时需避免侧睡压到患侧肩部。

此外,需要注意不要保持同一个姿势太久,以防给肌肉造成较大负担,建议每隔1~h至少改变一次姿势、活动下身体。

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不熬夜;戒烟限酒;长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等。

日常病情监测

遵医嘱定期复诊。

在家中,患者可自行记录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范围,评估病情进展情况,如出现症状加重,可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特别注意事项;

肩周炎为自限性疾病,能自愈,但不代表不需要看医生,当患者怀疑有肩周炎时,宜尽快就医,以免症状加剧。及时治疗可缩短病程,预防肌力下降、活动度丧失等严重结局的发生。

此外,经医生指导功能锻炼方案后,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执行,不应因疼痛而拒绝活动肩关节。

预防

该病无明确的预防手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错误的姿势对该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运动医学解析;

触发点(又名激痛点、扳机点),在治疗很多功能性疼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视频的提示,下列文字和图片教您如何找到这些触发点,从而缓解您五十肩的症状。

在刺激每一个触发点的时,望您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旦压到比较痛的点,持续时间不要超过90秒

每次可以进行-5次刺激

疼痛出现,力度不要再增加

刺激完成后可以进行简单的动作

一旦肩关节活动度有缓解,要进行持续有效的练习。

查找大圆肌和背阔肌触发点比较容易,直接用手指捏住腋窝后面的肌肉。背阔肌更靠近体表,有的可能只有-指宽,背阔肌触发点的按摩手法是用手指进行捏(但力度要选择好)

上图是背阔肌的触发点常见的位置

上图是大圆肌触发点常见位置

可根据图示指引,进行按捏。

根据图示进行按捏

上图是冈上肌触发点常见位置

上图是冈下肌触发点常见位置

上图是肩胛下肌触发点常见位置

上图是小圆肌触发点常见位置

个人简介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gr/5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