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录制:曹江晨
患者李某,女,58岁,农民,住址: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新怡花园。
主诉:右肩及上臂疼痛,功能受限1年余加重6个月。
现病史: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及上肢胀痛,夜间刺痛,上举,反手摸背、梳头疼痛加重,夜间向右侧翻身疼痛加重,外展明显受限且出现“扛肩”现象。无头痛、头昏,恶心、咳嗽、发热等症状,到族桥某医生处就诊,诊断不详,给予输液,局部痛点打针,针灸等治疗无好转,症状加重,医院住院治疗,给予小针刀治疗好转。近6个月来,症状反复且呈加重趋势,右肩活动范围明显较之前变小,遇天气变化疼痛加重,热敷稍好转。四处求医均无好转。今日经朋友介绍到我处就诊,患病以来精神差,睡眠差,饮食、二便尚可。
既往史:体健,喜欢打麻将。
体格检查:
心肺阴性。腹软,腹直肌下段压痛明显,无反跳痛,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各棘突无压痛、叩痛,臂丛牵拉试验无法完成,屈颈试验阴性。右肩无畸形,皮温不高,无明显肿胀,主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均受限,广泛压痛。
浮针专科检查:
患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上斜方肌,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胸大肌,背阔肌、冈下肌,冈上肌,前锯肌,腹直肌,被动活动伴剧烈疼痛。
辅助检查:
4月27日医院CT胸部平扫+薄层高分辨扫描:1、右肺上叶后段磨玻璃小结节,多系炎性结节。2、扫及甲状腺低密度结节。
4月30日,医院超声检查示:甲状腺不均匀改变: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右侧叶下份结节:滤泡性肿瘤?甲状腺双侧叶余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
4月30日医院实验医学科临床生化室检验均未见异常。
医院、医院,放射影像会诊:右侧冈上肌、冈下肌及肩胛下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变性,肩胛前下盂唇损伤,右肩黏连性关节囊炎可能,关节囊积液,肩峰下三角肌下、喙突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少量积液,右肩及肩锁关节退行性变,右肩关节内撞击可能。
5月5日医院放射科检查:1、右侧冈上肌及冈下肌腱损伤待排。2、右侧肩胛下肌上隐窝及肱二头肌长头肌建周围积液。3、右侧肩锁关节炎。
诊断:肩周炎
诊断依据:
1、患者女性,年龄58岁,无外伤史。
2、右肩疼痛以夜间为甚,遇天气变化疼痛加重,热敷稍好转。肩关节活动障碍,肩前后外侧均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扛肩”现象。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引起肩部疼痛,疼痛与颈椎神经根分布相一致,肩关节活动正常,椎间孔挤压实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阳性,颈椎X线摄片多有阳性改变。
2、风湿性关节炎:有游走性疼痛,可波及多个关节,肩关节活动多不受限,活动期血沉、抗O升高,用抗风湿药显效。
治疗过程:
一诊:(5月6日)在肱桡肌处常规消毒,采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按照浮针操作规程进针,扫散;按照肌肉解剖功能给予相应的再灌注活动及远程轰炸处理相应患肌。期间医患配合良好,治疗完毕感觉是近2年来最轻松的。
医嘱:1.做气血操,每日2次。2.避免露肩吹风,适当肩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负重。
二诊(5月8日):上述症状减轻30%,夜间疼痛减轻,可以向右侧翻身压右肩,但是持续不到3分钟,上举能到头,后伸到裤腰带附近伴疼痛,外展70度伴扛肩现象。分析如下:肩胛下肌、冈上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等责任患肌尚未处理彻底,故继续采用先远程轰炸,再定点狙击的治疗策略,续观。
三诊(5月10):上述症状减轻40%左右,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可以向右侧翻身压右肩,但是持续不到5分钟左右,上举轻松能到头,后伸到L4/5椎体附近伴疼痛,外展90度伴扛肩现象。继续目前治疗方案,续观。
四诊(5月12):上述症状减轻50%左右,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可以向右侧翻身压右肩,但是持续不到8分钟左右,上举轻松能到头,后伸到L4/5椎体附近伴疼痛,外展90度伴扛肩现象。后伸及外展功能恢复缓慢,多与患者未严格遵守医嘱有关,分析如下:根据“晒被子理论”,查:上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等为患肌,彻底处理。(昨天打麻将),强调医嘱。继续目前治疗方案。
五诊(5月14日):上述症状维持在四诊时情况,分析:患肌处理不彻底?根据气血新论理论,经查:腹直肌、胸大肌、肱二头肌患肌存在。分三个半场处理。继续目前治疗方案。
六诊(5月16日):上述症状减轻70%左右,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可以向右侧翻身压右肩,但是持续不到10分钟左右,上举轻松能到头,后伸到L3/4椎体附近伴疼痛,外展度伴扛肩现象。继续强调医嘱。
总共治疗10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减轻90%左右,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可以向右侧翻身压右肩,时间自由,上举轻松能到头,后伸到L1/2椎体附近,外展恢复正常。患者满意。
讨论日常处理的肩痛大部分都属于患肌病痛。比如慢性运动损伤性肩痛,或颈肩综合症,这类肩痛都由患肌直接导致,浮针处理起来效果往往比较快捷。而肩周炎是一个肌肉前病痛,其患肌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的影响而形成,浮针可以改善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疾病病程,但无法直接打断自身免疫机制,治疗周期往往较长。因此处理肩周炎,其病程转归和治疗方案与前者截然不同。肩周炎的发病很有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上升期、平台期和下降期。如果在上升期治疗,各种方法都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所以不是最佳的介入时机。如果在下降期治疗,临床症状则容易改善,这是由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和转归规律决定的。因此,治疗前,医生需要判断患者现在处于哪一期,来充分把握预后。和处理普通肩痛不一样,肩周炎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治疗次数和时间会比较长,在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可适当把治疗的间隔时间拉长,3~5天治疗一次。
浮针医学源自传统守正融新止于至善
作者:邱林浮针一段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
世界中医药学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浮针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信息医学会委员
四川浮针教学示范点负责人
四川成都浮针工作室负责人
师出浮针发明人符仲华博士,诊病注重分析病机,辨证论治,注重调理脾胃、元气,改善亚健康状态
擅长运用浮针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及内科杂病等。
编辑:邱建林杨利民
宣传部浮针说栏目组推荐
FSNmedicine
查找世界各地浮针人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