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严重的肩周炎竟然都治好了治疗仅需三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导读

笔者于年出诊时,遇到一位患肩关节周围炎的老大娘,医院求治无果,整条胳膊肿且下垂不能活动,疼痛难忍,是笔者这些年遇到的最严重的肩周炎。到底用什么办法能够治好呢……

年入冬不久,白天明显变短。不到下午四点天就变得很暗了。这天病人不多,我和两位助手小周、小杨正在做诊疗的结束工作。诊室的门被推开了,老关大爷带着两个人进来。其中一个我认识,是团组织科的李干事,另一位则是个约摸有六十光景的老大娘。老大娘脖子上挂了块新的花头巾托着她的右手。热心的老关介绍说:“她是李干事的陕西老乡,从车排子农场来,专门找你治病的。”李干事是从内地分来的老大学生,一迭连声笑着说:“请你费心,请你费心”。

我问了下病情,原来她得的是肩关节周围炎。她掏出一厚沓病历,医院的、医院的,医院的。老大娘叹了口气:“钱没少花、罪没少受。治到最后,就成这个样子。”她从花头巾套中取下右手,用左手递给我看。我不由一惊,这只手足足比左手大上一半,恰如一个大发面馒头,根根指头都肿得像紫萝卜。而且整条胳膊直往下垂,前后左右都不敢活动,一碰就龇牙咧嘴地直叫痛。这些年来我治疗过不下数十例肩周炎,可还从来没见识过这样严重的病例。我犹豫了。倒不光是心里没把握,而是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仍使我心有余悸。

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真正有所认识,是在年我买到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一书之后。这是一本绿色塑料封面的十六开本的,如砖头厚的大书。当时,在我的所有专业书籍中,如果说《新编针灸学》是我的针灸启蒙书,那么这本书则对我全面系统获取针灸知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本书的诸多作者,至今我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这本书中,对肩周炎的不同病证作了详细介绍,而对症状特点言简意赅的一句话使我铭记至今:“早期以疼痛为主,功能障碍不明显;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疼痛不明显。”用书上介绍的条口穴透承山结合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的穴位处方和透刺针法治疗,确实对一些早期的,包括出现轻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很好的效果。不过实践久了,我发现,如果已经出现了肩关节粘连,也就是“冻结肩”的患者,针灸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我在当时刚创刊不久的《新中医》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用撕拉法治疗。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于诊疗床上,医者扶紧患肩,由助手一手握住患侧的手,一手握住患侧的肘,趁其不注意,助手迅速用力向上一拉,这时只要听得关节处如有布帛撕裂之声,即大功告成,并认为对不管多严重的冻结肩都有良效。我和小周商量了一下,他极力赞成一试。小周是武汉知青,原是团警卫班的,自己要求来我们新针疗法室跟我学针灸。人聪明,一点就通。几年下来,我们已合作得相当默契。他当即自告奋勇做助手。

隔了几天,来了个典型的案例,十三连一个放羊的甘肃老汉,说是右肩膀疼了几个月,现在连个放羊鞭也甩不成了。我和小周依样画葫芦,给他来了个撕拉法,果然听到肩内“滋啦”一响,老汉只是咬了下牙。他站起来挥舞了手臂,立即叫了起来:“真神了。”竟一下举过了头。我们让他再拔个火罐,他提腿就走,连说:“不用,不用。”我们为初战成功兴奋了好长一阵子。认为终于找到一个好治法。

但是治了一些日子开始发现了问题。最主要的是疼痛难熬,虽然我们向上一扳只有几秒钟,但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剧痛(那位放羊老汉可能忍痛能力强,是个例外),有的病人治疗后,要躺上老半天才缓得过神来;其次,由于肩内组织损伤造成出血,有的患者往往不久又旧病复发,有时还更严重。为了解决疼痛问题,我想到了麻醉。为此,我专门到外科学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我自己试了一下,果然,整个臂膊完全失去知觉,可以任人摆布。我们为找到这样一种能减轻病人痛苦的方法而颇感欢欣鼓舞。然而偏偏就在试用于第一例女病人时就出了大事,由于病人肩部没有知觉,失去自我保护能力,用力一扳,结果肩周炎没治好,反而造成肩关节脱位的事故。我和小周提着装有糖水桃子的广口瓶罐头专门到外科病房看望整个右上臂绑着石膏带的病人,尽管她和身边的丈夫一再说不怪我们,但丝毫不能减轻我们的内疚感。

想到这里,我决定婉拒这一病人。谁知我还没说出口,快人快语的老关大爷却说:“这回算你找对了人,别的病我不敢税(说),这病你哪也不用去,就找张大夫得了。上他这儿,搭拉着条手进来,举着手出去的,我见得多了。”小李干事,也满脸堆笑地说:“当然,当然。小张医生的医术远近闻名,前几天自治区电台还在播送他的先进事迹呢。”我心中暗暗叫苦。最后只得说,“她这个病太重,我心里真的没有底,先试着治治吧。”

第二天一早,大娘就等着诊室开门,一进门她不急于治病,而是用一只左手,又是抢着帮生炉子,又是提着大水壶去打水。好像她是来打杂的。病人陆续来了,她也不争先后,坐在火墙边打盹。上午因为病人多,忙得头头转,还不及照顾到她,就很快过去了。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大娘说:“怕啥哩,等大夫空了慢慢给我治。”又说:“要行,我替你们看着门,中午吃的我都带了。”本来留病人在诊室是不符合规定的,但觉得人家来了一上午没治疗,再说人也老实勤快,我破例同意了。下午,我们一上班,发现火墙烧得特别暖和,诊室也变得整齐干净。我谢谢她,她说:“没啥,闲着也是闲着。”

其实关于她的病的治疗,我昨夜也一晚没睡踏实,查了一些资料。这些年来,随着中医杂志不断增多,我也用微薄的工资定了好几份,从里面获得不少好的经验和方法。慢慢一个治疗方案在我脑中形成。我的方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针刺,用条口透承山配合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加上我总结出来的压痛明显的天宗穴。其他穴用深刺法,天宗穴则采用向不同方向反复透刺的方法,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鸡爪刺”法;第二步是上面说的拉伸法,但不再麻醉,也不像以往那样用力一扳一步到位,而是采用一人扶着臂膀,一人缓慢地向不同的方向牵拉,拉至以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为主,略事休息后,再重复进行,直至听到臂内有轻微的撕裂声;第三步是刺血拔罐,在压痛最明显处,用三棱针快刺点刺十数下,立即用大号火罐吸拔。这位大娘也是个忍痛力很强的人,在针刺时,透刺的针感较强,她脸上表现得很平静,用电针时一再要求把强度开大点,我反复向她解释也没用。进行牵拉时,往往额头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也硬是说:“不咋痛,能挺住哩。”特别是我嘱咐她做爬墙练习,一有空,她就把右手往墙壁上搁。就这样针刺隔天一次,拔罐一周两次,牵拉天天都做。她除了晚上回小李干事家睡,几乎将诊室当成自己的家,不光包揽诊室里的杂事,还上我们宿舍替我和老关(我和老关同住一室)烙个馍,擀碗面条什么的。

我们的综合治疗方法也真奏效,一个月过去了,她的右手早已不肿,上抬平举都自如,只是朝后伸还有点不利索,也就是基本上好了。她的儿子开了辆拖拉机来接她回去。我和小周去团部商店买了两个广口瓶糖水橘子罐头去送她,感谢她为我们诊室做了不少事。她说啥也不肯:“要是收了大夫的东西,我的病就好不了。”尽管我费了好多口舌,最后还是没拿。

链接

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晚期则以功能障碍来主,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动作受限最明显。

中医学中,本病称“漏肩风”“肩凝”等,属痹症范畴。多因年老体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经脉痹阻;或跌仆损伤,瘀血留内,气血不行,经筋作用失常而致本病。本病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针灸治疗肩痛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明确提到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治疗首见于年。至20世纪60年代报道颇多,但以传统的针刺法为主。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各种穴位刺激疗法都被用于本病的治疗,诸如刺血、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热针、穴位微波法、电针以及穴位注射等。为提高疗效,还往往将两种或三种方法结合运用。从文献看,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法的疗效大致类似,但临床上,还是以针刺最为常用。

一、处方

主穴:天鼎、天宗、肩贞、肩髎、肩髃、曲池。

配穴:条口、梁丘。

二、操作

主穴均取患侧,配穴任选一穴,可取健侧或患侧。取28号1.5~2.5寸先在天鼎穴区摸到阳性结节,在压痛最明显处直刺,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左肩臂放射。天宗穴,先找到压痛点,先直刺再作鸡爪刺,即向不同方向透刺。肩部三穴,可根据肩部疼痛或粘连情况酌选一或二穴,肩贞向肩内陵方向,肩髎、肩髃向极泉方向深刺,曲池亦宜向小海方向直刺。用平补平泻手法,但刺激宜略大,酸胀感应明显。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天宗、肩贞、肩髎或肩髃穴加罐。留罐15分钟。如有粘连者,可于取罐后,令患者取卧位,针条口透承山或梁丘透血海,可用较强的提插加捻转手法运针1~2分钟,使患者有强烈的针感,取针后,用推拿手法,反复逆粘连方向提举患肩,动作要轻柔有力,幅度不可太大,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次约3~5分钟。每周2~3次。

本法适用于早、中期肩周炎。在取穴上,天鼎、天宗二穴是著者长期临床总结出来的验穴,对肩臂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有良效。特别是天鼎穴,该穴不仅仅是中风偏瘫的反应点之一,肩周炎患者同样可在此穴摸得条索状结节或找到十分明显的压痛点。直接刺结节或压痛点,并使针感向肩背或肩臂放射,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读者不妨一试。肩部三穴和曲池均意在疏通局部经气,而条口透承山和梁丘透血海分别为古人和今人治本病的经验穴。

在操作上,一般早期病人只须针刺拔罐,多可见效;而中期乃至后期出现粘连者则须结合推拿,此亦为著者之经验,意在逐步松解粘连的组织,但不可操之过急。针后一定要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如爬墙练习等。

end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









































秋季治疗白癜风正当时
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zd/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