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浮针再灌注治疗肩周炎32例

快过年了大家应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24818.html

这是胡正喜、陈莉秋(蚌医院康复科,安徽蚌埠)两位发表在《中国针灸》年11期上的文章,有些提法现在看来已经有点不很精确,不过,大家依旧能够从中看到作者的努力和科研思路。

谢谢作者和读者。

符仲华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发明的一种针刺治疗技术。年5月至年12月,笔者采用浮针再灌注活动治疗肩周炎32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科门诊,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20天~13个月,平均5.8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为甚。

2治疗方法

2.1浮针疗法

采用一次性浮针(规格:中号,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拇指或示、中、无名指的指腹触摸患者肩关节周围,确定三个主要的MTrP点(又称为肌筋膜触发点)的进针点。⑴位于肩前(P1点),喙突周围或结节间沟;进针点:①同侧前臂内侧前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进针;②同侧上臂内侧前缘,P1点下方5~6cm,约上3∕4段,由下向上进针;⑵位于肩侧(P2点),肩峰下凹陷处(肩髃、肩髎穴间);进针点:同侧上臂外侧前缘,P2点下方5~6cm,约中央段,由下向上进针;⑶位于肩后(P3点),肩胛骨外侧角外上方(相当于肩贞穴周围));进针点:①同侧上臂外侧后缘,P3点下方5~6cm,约中央段,由下向上进针;②同侧背部外上角,P3点内下方5~6cm,由内向外进针。

常规消毒后,上臂外展35°~45°,借助浮针专用进针器进针,进针器头部搁置于皮肤上,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进针后调整针尖使之在皮下,右手持针向前推进,针尖直指MTrP点,至软套管没入皮下,将针尖后退至软套管内,手持针座,以拇指为支点,针尖上翘做扫散运动。

2.2再灌注活动

⑴针刺P1点时,右手做扫散运动,左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将患者的肩关节做向后拉伸动作,至肩关节感到疼痛的位置时为止;或嘱患者主动做肩关节向后拉伸、内旋的动作;

⑵针刺P2点时,右手做扫散运动,左手托住患者肘关节,将患者的肩关节做向上外展、上下活动动作,至肩关节感到疼痛的位置时为止;或嘱患者主动做肩关节向上外展、上下活动的动作;

⑶针刺P3点时,右手做扫散运动,左手托住患者肘关节,将患者肩关节做前后屈伸动作,至肩关节感到疼痛的位置时为止;或嘱患者主动做前后屈伸的动作。

借助专用浮针进针器进针每个P点的扫散时间约2min,次数为次左右,再灌注手法20次。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抽出针芯,最后选择1~3个较严重的MTrP点,将软套管置留皮下5h后出针。前5天每天治疗1次,然后隔日治疗1次,共计治疗15次。

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者基本恢复,计20例;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偶有不适,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计9例;有效: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计3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0例。总有效率为%,愈显率达90.6%。治疗次数与疗效见表1。

4体会

MTrP理论认为,肩周炎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肱二头肌、三角肌)过度疲劳或外伤造成肌纤维撕裂后发生痉挛,从而形成MTrP。MTrP是指肌肉内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按压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并向周围或远隔部位扩散。能量危机学说认为,引起慢性疼痛的MTrP是因为局部缺血缺氧而造成能量危机。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多数为MTrP)周围或临近四肢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适应症是局限性病痛,发现、消除MTrP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技术。浮针疗法在多种局限性疼痛,尤其在多种软组织伤痛的治疗中疗效显著[3-5]。再灌注活动是根据心肌、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的观念提出来的,反复活动肌体的某些肌肉或者其他相关器官,将外周丰沛的血液重新灌注到缺血的局部组织,符仲华博士将这一系列动作称为再灌注活动。配合再灌注活动,主动或被动使相关肌肉做牵张运动,当肌肉收缩时,局部缺血,然后舒张,局部充血,这样重复的舒张和收缩,使得局部较静止状态更能得到灌注,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的状态,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帮助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1]。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肌肉的牵拉、重叠的肌小节的拉长,而且同时通过肌肉的舒缩,使MTrP周围的血液重新灌入本来缺血的MTrP,加速了MTrP的缓解[6]。浮针再灌注手法的操作,实现了针刺和肌肉牵张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阻断肌肉痉挛和产生疼痛的感觉,使之有利于受累肌肉牵张的进行,协同增效。可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快速减轻肩周疼痛,有效防止肩周软组织再度粘连,使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佑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2:.

[3]刘建萌.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5,21(8):31-32.

[4]胡杨.浮针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23(1):40-41.

[5]李新伟,邵晓梅,谭克平.浮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32(1):38-40.

[6]李桂凤,符仲华.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34(6):-.(收稿日期:-01-29,编辑:)

第一作者:胡正喜(—),男,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临床。E-mail:huzhx0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zd/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