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常见疾患的主要体征

一、肩峰下滑囊炎

又称三角肌下滑囊炎,该滑囊大部分位于三角肌下,小部分位于肩峰下,为肩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肩痛的常见部位,常发生于青年人。但上臂外展外旋运动时该滑囊可以减少肱骨头大小结节与肩峰直接发生摩擦。检查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肩痛:尤以外展外旋时疼痛剧烈;

2.上臂外展90°位进行旋转运动时,肩前外侧有明显摩擦音,有时如嵌顿状;

3.于肩峰前缘下方有压痛。摩擦音为主要客观体征,但须与疼痛症状相结合,始可成立诊断。特别是老年人,关节较松弛时,正常情况下也可出现响声。

二、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

1.一般多发于50岁左右,肩部疼痛而无明显肌萎缩,多数病例慢性发病,常因上举或外展动作引起疼痛始被注意,疼痛程度差异较大。

2.肩关节运动多方向受限,但以外展和外旋最显著,出现早,受限程度大。洗头、梳头常感困难,患侧手能用筷子吃饭,但不能插进上衣兜内。

3.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亦常见局部广泛压痛而无局限压痛点。

三:冈上肌腱炎

主要在肩外侧及三角肌的附着处疼痛,有时疼痛可以放射到臂和手指。肱骨大结节处有压痛,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在外展60°~°时有较重的疼痛,超过此范围痛又缓解,此为本病的主要特点。

四、冈上肌腱断裂

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一般老年者无明显外伤史,为慢性陈旧性不全破裂,症状轻微,肩部运动受限不显著。年轻者多有急性外伤史,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肩关节运动显著受限,如0°~30°不能外展,用力时也只见三角肌收缩,用力越大,肩部耸抬越高。如协助其抬举超过30°,即可借三角肌的力量顺利的完成外展动作。这一现象为冈上肌腱断裂时的特殊表现。

五、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本病以结节间沟处压痛为其特征。肩外展受限约20°~40°,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阳性、局部压痛封闭可使疼痛点缓解,均有助于确定诊断。

六、肱二头肌断裂

于肩内侧有剧痛,肘屈曲无力。试行屈曲时,上臂内侧二头肌断裂部位肌纤维收缩,似肿物隆起。触诊时可摸到两个肌段,在两段之中有明显凹陷感。

七、肩关节松弛

但肩关节活动时,有明显响声,肱骨头可自肩胛盂滑出或病人用手将其推出,但手移去后又自行复位,多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习惯性肩脱位。

八、弹响肩胛

但旋肩胛活动时,可触及肩胛处有明显的摩擦响声。此响声可能由于肩胛骨与胸壁肋骨摩擦肩胛肋骨间的软组织慢性炎性肥厚或肩胛骨后缘骨质增生所致。

九、肩关节脱位

表现为方肩,肩三角关系发生变化,直尺试验及肩内收试验均为阳性。

十、肩锁关节脱位

患侧锁骨外侧端过度凸出畸形,于锁骨肩峰间可触及一凹陷,有明显压痛,触压锁骨端似有弹性感觉。如仅为喙锁韧带撕裂,则脱位程度较轻,称为半脱位。

十一、三角肌瘫痪

多系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三角肌瘫痪萎缩,方肩畸形,肩外展功能严重受限,常伴有肩关节松弛性半脱位。

疼痛的部位在哪里?

疼痛多久了?

疼痛是如何引发的?

疼痛是受伤造成的还是逐渐发生的?

疼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

如果疼痛是间歇性的,怎样会使疼痛加重或者缓解?

不适症状容易描述吗?

疼痛的性质?

疼痛的严重程度?

夜间会痛醒吗?

睡觉时采用什么姿势?

疼痛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使用什么样的床垫和枕头?

需要垫几个枕头?

一天里疼痛有变化吗?

之前有类似的疼痛出现吗?

做过那些治疗?

既往史

全面的系统回顾

用药史

正在使用的药物

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

特殊问题

胸腹背部肌肉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包括盆肌)在生殖系统章节中的描述。

一、背肌

(一)背浅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肌束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latissimusdorsi)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使高举的上臂向臂内侧移动,如自由泳时的划水动作。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legatorscapulae)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角,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曲。

4.菱形肌(rhomboideus)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二)背深肌

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短肌位于深部,有枕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它们都是从肌节演变而来,短肌仍保留明显的分节特征,长肌则是肌节以不同程度融合后形成的。背部的长、短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短肌还与脊柱的韧带一起维持各椎骨之间的稳固连接。

1.竖脊肌(又称骶棘肌))(erectorspine)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3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到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2.夹肌(splenius)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的深面,起自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和上部胸椎棘突,向上外止于颞骨乳突和第1~3颈椎横突。此肌如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三)背部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但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fascia)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在腰部筋膜明显增厚,可分为浅、中和深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向内附于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附于髂嵴,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白色而又光泽。中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中层和浅层在外侧会合,构成竖脊肌鞘。深层覆盖腰方肌的前面,3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由于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胸腰筋膜可扭伤,为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二、胸肌

胸肌分为两群,一群是胸上肢肌,为阔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浅层,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另一群是胸固有肌,参与胸壁的构成,仍保持着节段性特征。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pectoralsmajor)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气。

胸大肌位置表浅且较宽大,临床常用其肌皮瓣或肌束来填充胸部手术中的残腔或修补胸壁缺损。

2.胸小肌(pectoralsminor)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serratusanterior)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深吸气。若此肌瘫痪,则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为“翼状肩”,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做向前推的动作。

(二)胸固有肌

1.肋间外肌(jitercostalesextremi)共11对,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其前部肌束仅达肋骨与肋软骨的结合处,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一片结缔组织膜,称肋间外膜(externalintercostalmembrane)。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及横径皆扩大,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interni)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前部肌束达胸骨外侧缘,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后为肋间内膜(internalintercostalmembrane)所代替。作用:降肋助气。

3.肋间最内肌(intercosralesintimi)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內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于肋间内肌相同。

4.胸横肌(transversesthoraces)在胸前壁的内面,起自胸骨下部,纤维向上外,止于第2~6肋的内面。作用:拉肋骨向下,助呼气。

(三)胸部筋膜

胸部筋膜分浅、深二层,浅层覆盖胸大肌表面,较薄弱,深层在胸大肌深面,包裹胸小肌,向上附于锁骨,在胸小肌和锁骨之间增厚的部分称胸锁筋膜(clavipectoralfascia),有血管、神经穿过。胸壁内面有胸内筋膜覆盖。

三、膈

膈(diaphragm)是分隔胸、腹腔的扁肌,成穹窿形,其隆凸的上面朝向胸腔,凹陷的下面朝向腹腔。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3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并起自腰大肌表面的腱性组织内侧弓状韧带(medialarcuateligament)和腰方肌表面的腱性组织外侧弓状韧带(lateralarcuteligament)。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centaltendon)。

膈上有3个裂孔:在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aortichiatus),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esophagealhiatus),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venacavalforamen),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

(一)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呈带状的腹直肌和3块宽阔的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腹外斜肌(obliquusexternusabdominis)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以8个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背阔肌的肌齿相互交错,肌纤维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成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返折至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lacunarligament)(即Cooper韧带),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都是腹股沟疝修补术时用来加强腹股沟管壁的重要结构。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superficialinguinalring)。

2.腹内斜肌(obliquusinternusabdominis)大部分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续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及后层,在福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的肌束行向前下,越过精索前面,延续为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inguinalfalx)或称联合腱(conjointtendon),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的一些细散的肌纤维,包饶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cremaster),收缩时可上提睾丸。此肌虽属骨骼肌,但不受意志支配。在女性,该肌非常薄弱,仅少许纤维沿子宫圆韧带表面下降,相当于男性提睾肌外侧部的纤维。

3.腹横肌(transversusobdominis)在腹内斜肌深面,起自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续为腱膜,腱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止于白线。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缘的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4.腹直肌(rectus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tendinousintersection)分成几个肌腹,腱划系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为肌节愈合的痕迹。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显,未与腹直肌鞘的后层愈合,所以腹直肌的后面是完全游离的。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3块扁肌肌纤维互相交错,薄而坚韧,与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而有弹性的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腹内压对腹腔脏器位置的固定有重要意义,若这些肌张力减弱时,可使腹腔脏器下垂。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以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活动;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还可降肋助呼气。

5.腹直肌鞘(sheathofrectusabdominis)包饶腹直肌,有腹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以下4~5cm处3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称弓状线(arcuateline)(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6.白线(lineaalba)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部较宽,约1cm,自脐以下变窄成线状。约在白线的中点有疏松的瘢痕组织区即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为腹壁的一个薄弱点,若腹腔脏器由此处膨出,称为脐疝。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inguinal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阔韧带所通过的肌和肌腱之间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deepinguinalring),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而形成的卵圆形孔,其内侧有腹壁下动脉。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管有4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四)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三角(inguinaltriangle)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如腹膜形成的鞘突未闭合,或腹壁肌肉薄弱、长期腹内压增高等,可致腹腔内容物由此区突出形成疝。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深环,而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五)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浅筋膜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内含脂肪,称Camper筋膜,向下与会阴浅筋膜、阴囊肉膜相续;深层为膜性层,含有弹性纤维,称Sarpa筋膜,向下与大腿的阔筋膜愈着。深筋膜可分为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腹内筋膜贴附在腹腔内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与所覆盖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腰方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横筋膜等。其中腹横筋膜(transversefascia)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的内面。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由于精索通过而降腹横筋膜向外顶出,形成腹股沟管腹环,并包裹精索、睾丸与附睾形成精索内筋膜。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ipuc.com/jzygr/4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