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5大症状
1、肩部疼痛
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失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肩周炎的6大病因
1、肩关节内在病变
比如肩关节的肌腱炎、腱鞘炎、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损伤等问题,这些疾病可因为进一步形成肌腱、肩袖、滑囊、关节囊的损害、粘连、挛缩等病理改变而导致肩周炎的发生。此外,肩部的损伤,有时甚至是微小的损伤,也极有可能引起肩周炎。
2、肩部邻近部位的疾病
有相关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发生肩周炎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肩周炎病人也常伴有同侧颈椎侧屈和旋转功能的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脊神经根受刺激后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痉挛造成的肩部活动减少,或颈椎疾患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特别是自主神经受累所造成。其他邻近部位的疾病还包括心脏病、肺部结核、膈下疾病等。
3、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当冈上肌腱等部位明显变薄,磨损,肌腱止点处的血管供养贫乏区发生局灶性坏死,而该区在外展时常与肩峰下反复撞击。因此,十分容易遭受损害而产生炎症。局部的非细菌性炎症可产生异物型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扩展至肩袖其他部位和关节囊,引起弥漫性的肩周炎。
4、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也与肩周炎关系密切,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他们合并肩周炎的发生率可达15%。因此,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可能是肩周炎的诱发因素之一。
5、神经系统疾病
患偏瘫、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肩周炎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肌肉力量降低,运动减少有关。
6、姿势失调
相当多的肩周炎病人发生于手工作业、伏案久坐等具有不良姿势的职业,而且过度胸椎后突的病人明显地容易患肩周炎。这可能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姿势失调造成了肩胛骨的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应力而发生位置改变,逐渐形成肩袖损伤,潜在地导致肩周炎。
预防肩周炎的运动疗法
1、画圈运动
首先垂直站立,双足分开同肩宽。两手搭在肩膀上,先做顺时针方向画圈20~30次;还原至准备姿势;做患臂沿逆时针方向画圈活动20~30次,画圈幅度逐渐增加至最大,画圈的次数也应逐渐增加。中途可间断休息,以不劳累为适。
2.拨揉肩部痛点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拨揉肩关节周围痛点,痛点常在肩前肱二头肌肌腱处、外侧肩峰下、肩后侧肌群(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三头肌)处,力量可稍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3、按摩手三里
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里穴,上下左右揉动1分钟,然后在用右手同样按摩左手三里。每日按摩3次。二是按摩印堂。用食指或拇指按住穴位,上下左右揉动,每日1分钟,每日按摩3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