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症(肩周炎)
作者/余传广
李某,男,64岁,年8月2日诊。
主诉: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一天。
患者自诉:“一天前干活后,突感左肩关节剧烈疼痛,上臂不能抬举,晚上翻身都感到困难。”询其既往没有类似病史,平素体健无病,饮食、二便正常。
刻诊:形体健壮,肤色黑黄,肌肉坚紧,语音洪亮。左肩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肌肉紧张、有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
诊断:肩凝症。
先用西药治疗。泼尼松龙针2ml,局部封闭一次。
龙血竭胶囊4粒,3次/日,用4天。芬必得胶囊2粒,2次/日,用2天。
伸筋丹5粒,3次/日,用7天。
8月4日二诊:患者诉疼痛难忍,稍一活动即喊疼痛,上臂仅能抬25°左右。因用西药不能控制,要求用中药治疗。
余根据其劳动后肩部疼痛,病起突然,局部红肿有压痛、肌肉紧张,辨证为肩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瘀热互结,经络阻滞不通。治宜化瘀泻热,通络止痛。方选桃核承气汤化裁治之。
桃仁12g,桂枝15g,赤芍12g,大黄15g,甘草12g,芒硝(烊化)10g,当归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7日患者来治胃病,余问及其“肩凝症”,患者喜形于色说:“上次的药真是神效,服2剂就减轻大半,3剂服完疼痛全失,就是服药后每天拉稀便3次。”
按:桃核承气汤治疗肩凝症不是我的经验,是当时看了《经方论剑录》里的验案才知道本方能治疗肩凝症。本案患者因病起突然,无证可辨。余据其剧痛、体健、病程短,认为乃干活时用力不当,使肩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致局部瘀热互结,经络阻滞不通。因其与桃核承气汤病机相类似,不妨用桃核承气汤用来一试,果收意外之效。分析本方对肩凝症出现奇效的原因,个中道理,余不得而知。可能正如著名临床家余国俊先生所说:“无论经方、时方,属高效者,其间药味及剂量的排列组合,化合协同之妙处,尚属于必然王国,现在还难以彻底窥见其奥秘。”这也许就是经方的神奇吧!还望同行高人予以分析点评。(学友余传广医案)
本文摘自《杏林发微——四十年杂案验案体悟随笔》,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编著/余泽运,本文作者/余传广。
术附汤治肩周炎的体会
作者/李克绍
一、病案举例
王某,中年男性,年8月9医院就诊。自述左肩胛喜暖怕凉,活动受限已半年余。睡时必须用被严密盖好,否则自觉有凉风外袭。抚摸患部肌肉较无病处明显发凉。曾多方治疗未见好转。
诊断:此乃肩关节周围炎,或称凝肩,重者称漏肩风,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所致。予以近效方术附汤(药量酌改)处方:
生白术30g,炮附子15g,生姜3片,枣2枚。水煎服。
三剂后疼痛减轻,继服十余剂,痊愈。
二、分析
术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风虚”是病理,“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症状,“暖肌、补中、益精气”是指本方的药理作用。
这段文字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风虚”和“暖肌”这两点,才能灵活地运用本方。“风虚”是因虚受风,这就提示我们应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虚”字上,“风”则是次要的。“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等,则提示患者脾虚不能运化精微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的重点举例。
术附汤的作用,既然能“补中益精气”,那么头眩等证亦必迎刃而解。但风虚患者,其头眩等证,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例如本案患者,就没有这些症状。所以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二字上。
受风后只发凉,没有寒热症状,这当然是虚性反应。张璐云:“肩背痛有因寒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这是因为白术生用,善走肌肉,配附子之辛热,走而不守,能内温脏腑,外暖肌肉。《伤寒论》之去桂枝加白术汤,服后半日许为什么能“其人身如痹”?方后就说“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云云。正因为附子与术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镇疼痛的效果,所以《伤寒论》中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等用附子汤,就是因为附子汤中是术附并用的。
白术附子合用,既然有暖肌、祛寒、镇痛的明显作用,所以临床遇到风寒湿痹等证,除新发者可加入羌活、独活、细辛、防风等治标之药物以外,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一般只是重用术附,更觉药简效速。
白术要生用,要重用,至少每剂30g,并可渐加至60g、90g。附子一般用15g即可。据历年试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有效,重者需服至三、四十剂。尤其对于常服羌活、独活、细辛、防风、川乌、草乌等方效果不大,或随愈随发的患者,改用本方更为理想。因为本方是补益精气之品,不但可以纠正攻邪伤正之偏,而且可以久服无弊。
本文摘自《李克绍医学文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李克绍著,李树沛、姜建国辑。编辑/王超,校对/炳程、张野。
来源:中医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