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中老年常见多发疾病,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穴位的选择对于疗效的提高有重要意义。现将年1月-年12月以行气活血通络为治则,局部取第七颈椎横突穴为主,配合肩、肩前、肩后、天宗,加上循经和辨证配穴,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例临床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所有病例(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之肩周炎诊断标准,并均经X线摄片除外骨病。
1.2一般资料例中,男81例,女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0岁,小于50岁42例,50岁~60岁例,大于60岁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51例,2个月以内例,3个月内例,3个月以上80例;均为单侧肩患病。例按诊疗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患病部位、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注射药物为复方丹参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1ml)、地塞米松磷酸钠2mg(1ml)共10ml。患者坐位,每天取第七颈椎横突尖穴为主,根据情况选配患侧肩、肩髎、天宗、巨骨、臂、曲池、阿是(痛点)中的两个穴。第七颈椎横突尖穴注射时须选准第七颈椎横突尖穴注射。皮肤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刺入深度1-1.5cm,在针尖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后,患者有同侧肩胛部的酸、麻、胀针感,然后针尖逐渐在第七颈椎横突上面向第七颈椎横突尖移动,在到达第七颈椎横突尖患者同侧肩关节周围及上臂有酸、麻、胀针感后,回抽确认未误入血管和胸腔后缓慢注药4ml,其余两穴每穴注射3ml。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如未愈,休息5-7天后继续进行第二疗程治疗。从第二疗程起减去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3疗程仍无效者改用其它方法治疗。
2.2对照组除第七颈椎横突尖穴外,其它如选穴、用药、治法、疗程等均同治疗组,每次注射3个穴位。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根据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之肩周炎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上举达°-°,外展70°以上,背伸内旋内收时拇指达12胸椎水平以上)。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每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最多治疗3疗程。最后将例疗效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两组疗效比较,治愈率两组分别为43.3%、28.3%;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6.1%、82.2%。经统计学处理,X2=10.6,P0.,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性,53岁,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2个月。疼痛以夜间为甚,不能正常入睡。查:肩部肌肉轻度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关节冻结,功能明显障碍,生活难以自理。X线片示:组成肩关节诸骨轻度骨质疏松,余无异常。诊断:右侧肩周炎。治疗:每天取右侧第七颈椎横突尖穴,同时选配同侧肩、肩髎、天宗、巨骨、臂、曲池、阿是(痛点)之中的任意二穴(每天交换),如法穴位注射。5天后减去地塞米松磷酸钠2mg。治疗10次,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夜间安然入睡,肩关节功能恢复50%以上,生活自理。第二疗程结束复查,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5讨论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属中医经筋病范畴。病因多为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以致筋失濡养,关节失于滑利,加之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或外伤积劳,脉络受损,致使气血瘀结,经络阻滞,痹涩不通,引起局部疼痛及活动障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穴位注射疗法对经络的刺激温和而持久,丹参、当归有较好的行气、活血、化瘀作用,维生素B12、地塞米松磷酸钠对神经有温和的刺激和营养,对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第七颈椎横突尖穴位于足少阳胆经肩井穴与手阳明大肠经颈臂穴之间,传导作用强烈且具有明显区域指向性。针尖向横突的中部和根部时,同侧肩胛部有酸、麻、胀针感;针尖垂直向横突外端及尖时同侧肩关节周围及上臂有酸、麻、胀针感;针尖向外超过横突尖时,同侧胸部有酸、麻、胀针感。加用该穴可以明显加强患肩周围的针感。但在运用该穴时应注意针尖必须指向第七颈椎横突,严防针尖滑过横突进入胸腔,造成血气胸。
陈桂芝等赞赏